所以,对我来说,这哪儿是“必读”书目,这分明是一份“生长”书单。它们不是要你背诵名段,也不是为了考试加分,它们应该是一把把钥匙,或者说,一扇扇门。推开它们,看到不一样的风景,闻到不同的味道,感受那些我们当下生活里可能没有的,但又真实存在着的情绪和人生。
你说要具体书目?好吧,避不开的,总有一些名字会反复被提起,而且它们确实有被提起的价值。比如《西游记》。别只把它当成打怪升级的神话故事看!那个孙悟空,他代表着多少不驯服、多少对规则的挑战、多少“凭什么”?七年级啊,正是开始质疑一切的年纪,看猴子怎么在大闹天宫里横冲直撞,看他怎么被压在五行山下消磨棱角,再看他一路上的跌跌撞撞,简直就是成长的写照!那些妖怪的嘴脸,唐僧的啰嗦,猪八戒的小心思,沙僧的沉默,不都是我们身边、我们自己身上可能出现的影子吗?这本书的妙,就在于它够磅礴,够鲜活,读起来像在听人讲故事,不是板着脸的教科书。

还有像《海底两万里》这种。我的天,那真是把想象力直接拽到深海里去了!儒勒·凡尔纳这家伙,脑子是怎么长的?诺第留斯号,尼摩船长,那些闻所未闻的海底生物,失落的亚特兰蒂斯……读这本书,完全就是一场视觉和感官的盛宴。它在你眼前铺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,让你知道“哇,原来科学可以这样玩!”它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,关于探索,关于未知,关于人类的勇气和智慧能走多远。这种书,读完会让人心里痒痒的,想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,想去学点什么,搞明白点什么。
再来点现实主义的,比如《骆驼祥子》。很多人会说,太沉重了吧?一个少年读这个会不会太早?我觉得恰恰相反!七年级,你已经能模模糊糊感受到生活不是只有晴天了,也会有阴霾,有不容易。祥子,那个曾经心气那么高的年轻小伙子,怎么一步步被那个冷酷的旧社会碾压,最后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。老舍先生的文字,京味儿十足,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风沙、闻到那胡同里的味儿。它让你看到,人在巨大的时代和环境面前,有多么脆弱,但同时也让你反思,是什么让一个人站不起来?是什么力量在把他往下拉?这不是为了让你觉得绝望,而是让你开始懂得什么是真实的生活,懂得同情,懂得珍惜,也懂得反抗(即便只在心里)。
当然,不能光读故事。这个年纪,对情绪和感受的捕捉开始变得敏感起来。于是,像冰心的《繁星·春水》这样的小诗集,就显得特别美好。那种清清浅浅、温柔的笔触,写母爱,写童年,写大自然。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,却能一下一下敲在你心里那些柔软的地方。读着读着,也许会想起自己的妈妈,想起某个晴天的下午,想起那些说不出口的小小烦恼和淡淡欢喜。它像一股清泉,帮你梳理那些混沌的情绪。
还有一些外国文学作品,比如《汤姆·索亚历险记》啦,《秘密花园》啦,或者稍微厚重一点的简化版《悲惨世界》片段。这些书,带你去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,去认识那些可能跟你完全不同的、但同样有着烦恼和梦想的主人公。汤姆的鬼点子和冒险精神,哪个七年级孩子不向往?玛丽在秘密花园里找到的治愈和希望,不正是成长路上我们需要的光吗?读冉阿让的故事,虽然沉重,但那份对尊严的坚持,那种人性的光辉,是能穿透一切阴霾的。
关键不在于你“读了”多少本,而在于你“读进去了”多少。一本好书,读完了,它里面的人物、情节、思想,应该能在你心里生根发芽,时不时地冒出来,影响你对事情的看法,甚至在你做某个决定时,脑子里会闪过书里的某个场景。比如,遇到困难想放弃时,会不会想起祥子?看到不公平的事,会不会想到孙悟空的棒子?
所以,如果非要给个“必读”的理由,那就是:它们能帮你打开眼界,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,给你应对复杂生活的那么一点点“工具”和“勇气”。这份书单,不是用来炫耀的,是用来滋养的。它们会在你心里悄悄地留下印记,也许是句难忘的话,也许是个震撼的画面,也许只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。很多年以后,你可能忘了书里的具体细节,但那种被触动、被启发的感觉,会一直都在。
别把阅读变成任务,变成负担。找个舒服的角落,翻开一页,让那些字里行间的世界,慢慢地渗透进来。享受那个过程,享受和书里人物一起哭一起笑,一起困惑一起成长的时光。七年级的课外阅读,应该是自由的,充满发现的,甚至带点野蛮生长的。它不是终点,只是一个开始,一个通往更广阔精神世界的开始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491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