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后,有人告诉你,去读书吧,书里有答案。
“必读书籍”?说实话,听到这词儿,我心里先咯噔一下。哪有什么“必读”啊?每个孩子不一样,每个家庭不一样,连我们做父母的自己,每天的状态都不一样。指望几本书就包治百病?想得美!

可话说回来,有些书,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扔过来的锚点,或者在漆黑森林里点亮的一支火炬。它们不一定给你现成的答案,但它们帮你看清方向,稳住快要失控的船,或者至少让你知道,你不是一个人在摸黑。
对我来说,最最扎心,也最有用得要命的,是那些讲孩子是怎么回事的书。不是告诉你该怎么“管”,而是告诉你,他们为什么会那样。那些关于孩子大脑发育阶段的,关于情绪发展规律的,关于依恋关系建立的……哎呀,简直是救命稻草!当你理解了,哦,原来他三岁时那样“无理取闹”,是因为大脑前额叶还没长好,控制冲动的能力几乎没有;他青春期时跟你顶嘴,其实是寻求独立、建立自我的过程;他半夜醒来找妈妈,不是“娇气”,是生物本能的安全需求。当你有了这份理解,那种瞬间涌上来的怒火,至少能降个三度。你开始学着看见那个行为背后的需求,而不是只盯着“不听话”这个表象。这,太重要了。
还有,关于沟通的书。天哪,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方式,真的太有问题了!命令、说教、评判、威胁……这些我们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的东西,像一道道墙,把我们和孩子隔得越来越远。那些教你怎么听,怎么表达感受,怎么设立边界但又保持连接的书,字里行间都是智慧啊。别以为孩子小就不懂,他们对情绪的感知比我们敏锐多了。你用什么样的语气,什么样的眼神,带着什么样的情绪跟他们说话,他们全盘接收。学着好好说话,不是为了控制他们,而是为了真正走到他们心里去。这过程很难,常常跌倒,但每次微小的进步,那种高质量连接带来的暖流,让你觉得一切都值了。
当然,也不能忘了父母自己的书。是的,不是只读关于孩子的,更要读关于我们自己的。那些探讨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的,那些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的,那些强调父母也要先照顾好自己的……这些书,真的能把你从鸡娃、从焦虑、从自我牺牲的漩涡里拉回来。让你意识到,首先,你是一个人,然后才是一个父母。你的情绪稳定,你的幸福感,你的自我价值感,对孩子来说,是最好的教育,是最坚实的后盾。别总盯着孩子哪里不够好,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拧巴得不行。疗愈自己,就是滋养孩子。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鸡汤,但读了那些书,你才能真正明白它沉甸甸的分量。
读这些书的时候,别指望读了几页就醍醐灌顶,从此脱胎换骨,日子就太平盛世了。屁咧!书里的道理,常常是懂了,但做不到。或者今天做到了,明天又忘了。育儿就像一场马拉松,还时不时来个折返跑或者障碍赛。书,就像场边的教练,时不时给你提醒,给你打气,甚至在你摔倒的时候,告诉你怎么爬起来,怎么调整呼吸。
而且,读什么书,真的因人而异。你可能当下最头疼的是孩子的吃饭问题,那你就去找相关的。你可能被自己的暴脾气困扰得不行,那就去翻翻情绪管理的。你可能觉得和配偶的育儿理念冲突太大,那或许需要沟通协调类的书。别迷信“必读”的榜单,找到当下最能触动你、最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的,就是你的“必读”。
它们不是标准答案,而是思维的工具。它们提供的是不同的视角,让你跳出自己固有的模式,去看看别的可能性。它们告诉你,原来可以这样理解,原来可以那样尝试。它们是启蒙,是陪伴,是力量的源泉。
为人父母,是一场修行,也是一场探险。你会犯错,会沮丧,会怀疑自己。这些书,并不能让你的旅途变得轻松,但它们能让你的脚步更坚定,让你的视野更开阔。它们是无声的战友,在深夜里,在焦躁时,给你一份安宁,一份清晰。
所以,如果非要说“父母必读书籍”,那这份书单应该是活的,是动态的,是专属你自己的。它包含那些让你恍然大悟的书,那些让你感到被理解的书,那些让你找到方法的书,以及那些让你看见自己的书。别把它们供起来,把它们翻烂,把书里的道理揉进你的生活里,变成你骨子里的一部分。那才是书的真正价值。
这条路啊,没有终点,只有风景和同行者。书,就是安静的同行者之一吧。带上它们,继续走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456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