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说什么“必读”,听着就压力山大。好像不啃下那几块硬骨头,就注定要在这场残酷的筛选里掉队。可真坐在书桌前,面对着它们,哪有那么轻松写意?尤其是在那特殊的2020年,世界都乱套了,高考推迟,那种不确定感,把所有的东西都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。连读书,都变得不像读书,更像是在完成一项,嗯,怎么说呢,一项必须达成的指标。
我记得当时,同学之间流传的“必读书单”版本可不少。有的说要看遍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,鲁迅、巴金、老舍那是基础,沈从文、张爱玲也得沾边。有的老师更狠,直接点名外国文学几大块头,像雨果啊、托尔斯泰啊,虽然知道考卷里真要你分析他们多深入不太可能,可那厚度,光是放在那里,都能压得你喘不过气。还有一部分,重点放在散文和杂文,说是能提高语感,积累作文素材。这倒是实打实能看到效果的部分,毕竟高考语文作文,那可是“得语文者得天下”里最重的一块肉。

可你想啊,一个十几岁的孩子,被圈在教室和书本之间,每天跟无数的模拟题、改错、背诵打交道,哪还有多少精力,能静下心来,去真正“品味”那些书里的悲欢离合?更多的时候,我们不是在“读”书,而是在“找”书。找什么?找那些可能成为考点的地方,找那些能套进作文里的金句,找那些可以用来回答阅读理解题的蛛丝马迹。
比如《红楼梦》,这玩意儿,哪个书单不提它?可别说高考前了,就是平时,能有几个孩子是真正因为喜欢才去读的?大多数,都是被逼着,或者被那句“读懂红楼梦,看透人生”忽悠着,勉强翻几页。可高考要考的,多半是它的人物关系,是它的象征意义,是它展现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。于是乎,我们读《红楼梦》,更像是做人物关系图谱,背经典判词,甚至去网上搜“红楼梦考点总结”。那画面,现在想想,都觉得有点扭曲。书里那些活生生的人儿,那些精妙绝伦的文字,全被肢解成了碎片,成了“知识点”。
再比如鲁迅的文章,那更是绕不开的。从中学起就学,到高考,更是重头戏。什么《呐喊》《彷徨》里的篇目,几乎是滚瓜烂熟。可这种熟,很多时候是被迫的。老师划重点,分析段落大意,解读象征意义。我们学的,是“鲁迅说这句话想表达什么”,而不是真正去感受那种在黑暗中呐喊的孤独和痛苦。高考前,再看鲁迅,更多的是为了防止陷阱题,为了抠字眼儿,为了理解那些弯弯绕绕的反讽。那种阅读体验,跟为了应试而背诵《琵琶行》有什么区别?都是把活生生的文字,变成了冰冷的符号。
所以说,高考必读书籍2020,在我看来,它指向的不仅仅是几本书的名字,更是一种普遍的应试教育下的阅读困境。孩子们不是不爱看书,而是被考试的指挥棒逼得,连看书都变得功利起来。那些本该是滋养心灵、开拓视野的文字,很多时候,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但话说回来,也不能完全否定这些书的价值。毕竟,能在高考这个层面上被点名,它们总归是有分量的。它们代表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,也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一些高峰。哪怕是囫囵吞枣地读,哪怕是带着功利心去接触,那些文字,那些故事,那些思想的火花,总有一点点会渗透进去。也许当时没觉得,考完很多年以后,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,脑子里突然闪过书里的某个场景,某句台词,那时候,你才会恍然大悟:哦,原来如此。
我有个朋友,当年被《百年孤独》折磨得够呛,天天抱着那本厚书发呆。她跟我吐槽,“这都写的是啥啊?人名都记不住,谁是谁的孩子,谁又跟谁睡了,乱七八糟的!”可就是她,后来上了大学,接触了更多文学作品,突然有一天跟我说,“你知道吗,我好像有点儿能理解《百年孤独》了。那种家族的轮回感,那种孤独,哎呀,说不上来,但就是有感觉。”你看,高考逼着她接触了,虽然过程痛苦,但种子可能就那么埋下了。
所以,“高考必读书籍2020”,它是一份书单,更是一个缩影。缩影了无数高考生在那段特殊日子里的挣扎、迷茫和努力。我们读这些书,不仅仅是为了高考,更是为了在这场特殊的成人礼中,证明自己付出了努力,证明自己没有放弃。
想想那时候,晚自习下课,教室里一片寂静,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,还有偶尔翻书页的轻响。大家捧着的,很多就是这些所谓的“必读书”。它们可能是借来的,可能是从旧书摊淘的,书页泛黄,甚至带着前几任主人的笔记。那些笔记,有时候比书本身还有意思,能让你窥见前人的困惑和思考。某个前辈在某一页旁边画了个大大的问号,或者写下“此处是重点!”几个字,那种穿越时空的交流感,也挺奇妙的。
说实话,对于很多经典名著,在那样的年纪,那样的高压环境下,要想真正读懂,读出乐趣,太难了。我们更多的是记住一些表面上的东西,记住一些评论家的解读,记住一些可能考到的角度。这是一种快速、高效,但同时也是粗暴、浅层的阅读方式。它不是为了让你爱上阅读,而是为了让你在考试中得分。
但正是这种被逼无奈的接触,让很多孩子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有这样的文字,有这样的思想。哪怕只是匆匆一瞥,也比完全不知道要强。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,哪怕激起的只是短暂的涟漪,也证明了湖水曾经被触动过。
当然,也有幸运儿,真的通过这个书单,或者通过某个老师的引导,爱上了其中的一两本书,一两位作家。他们是少数,但他们的存在,证明了这种“必读”机制,并非全然无用。它至少提供了一个可能性,一个让好书和读者相遇的机会。只是这个相遇的方式,未免过于功利,过于模式化了。
高考必读书籍2020,它不仅仅是一份书单,更是一段记忆。记忆里有书页的油墨味,有荧光笔刺眼的颜色,有深夜台灯下疲惫的眼睛,有为了理解某个句子而抓耳挠腮的懊恼。也有在读到某个段落时,突然产生的共鸣,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。这些,共同构成了那年夏天的背景音,构成了无数追梦少年青春的一部分。它们是工具,也是符号,更是那段特别日子里,最鲜活的注脚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448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