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那张薄薄的纸,上面印着《9上必读书目》几个字,第一反应是什么?反正我当时啊,心里咯噔一下,不是期待,是觉得……又来了。那时候,初三的空气都自带一种紧张感,每一页纸,每一个字,似乎都跟中考挂钩。必读书目,听起来就是一项任务,一份必须完成的清单,跟那些可以躺在沙发上随便翻翻的闲书,感觉是天壤之别。
我还记得,那摞书拿到手的时候,触感都不太一样。有些是崭新的课本配套读物,纸张白得晃眼;有些是家里或者同学那里“征集”来的,封面都旧旧的,带着上一任主人的翻阅痕迹,甚至能闻到一股时间沉淀下来的味道。这些书,它们不只是纸页和文字,它们是那个年纪、那个学习压力、那种朦胧认知的混合体。

先说说那本让我印象特别深的,《骆驼祥子》。读它的时候,说实话,开头是有点闷的。一个年轻人,憧憬着自己的洋车,铆足了劲想攒钱买一辆,这故事听起来多朴实无华,甚至有点……无聊?我当时满脑子想的都是,快进到高潮啊!快进到祥子成功啊!结果呢,这个故事就像祥子的人生,一脚一脚地往前踩,每一步都那么实,那么慢,然后遇到的事儿,一件比一件让人泄气。虎妞出现的时候,觉得这女人怎么这样啊?高老头呢?那些军阀,那些兵匪,像一阵阵刮过来的沙尘暴,把祥子一点点地吞没。读到后来,不是闷了,是心里堵得慌。祥子那个劲儿,一开始觉得轴,觉得不聪明,后来才懂那是种…困兽犹斗?是底层人的挣扎,是想靠力气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。但最终,他连这个愿望都守不住。看到他最后那样,真的,心里发堵。老师讲是社会的错,我当时就觉得,为什么他这么倒霉?命运这东西,是不是有时候真的不讲道理?它不是一下子把你推下深渊,它是慢慢地,一点点地,把你的心气儿,把你的骨头,给磨平,给敲碎。现在想起来,祥子在北平城里拉着车,穿梭在胡同里的那个画面,特别清晰,带着一股子洗不掉的土味儿和辛酸。这种现实主义的残酷,在那个年纪,是第一次这么直观地通过文字感受到的。它不像电视里那种一眼看到头的苦情戏,它是一种渗透进骨髓的无力和绝望。
然后是鲁迅先生的《朝花夕拾》。这本嘛,短篇多,以为能轻松点?结果更晕。里面的人物,什么长妈妈,什么阿五,感觉跟我没啥关系,都是些老北京的陈年往事,离我的生活太远了。读起来跳跃性也大,一会儿讲猫狗老鼠,一会儿讲去看社戏,一会儿又跑到日本去了讲藤野先生。藤野先生那一篇,讲真,当时理解得特别表面,就是讲一个日本老师对中国学生很好,然后要珍惜民族自尊心?现在想起来,里面那种对知识的渴望,那种身处异乡的复杂情感,还有鲁迅先生笔下不经意流露出的,对他人的那种观察和体恤,远比书本上总结的中心思想丰富得多。尤其是一些片段,比如那个看社戏的场景,现在回想起来,那种夜晚的宁静、小船划过水面的声音、远处传来的锣鼓声,忽然觉得有点意思,有了画面感。但更多的篇目,像“狗·猫·鼠”这种,当时就觉得,先生写这个干啥?不务正业吗?哈哈。后来才慢慢明白,先生写这些童年旧事,不是真的在温情回忆,他是在借这些小事,藏着对旧社会、对人性的审视和批判。里面藏了好多‘刀子’,鲁迅先生写记忆,不是温情脉脉的,是带着刺的。他那种冷峻的幽默和深邃的思考,是需要时间去发酵,去咂摸的。当时的我们,可能更多的是完成任务,理解课文解析,而不是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暗流和思想重量。
《海底两万里》算是里面我没那么排斥的,甚至有点期待的。冒险啊!潜水艇啊!诺第留斯号光听名字就觉得酷。尼莫船长,神秘又强大。凡尔纳的科学幻想,在那个年代读起来,太吸引人了。深海里的各种奇妙景象,巨大的章鱼,神秘的亚特兰蒂斯遗址……这些描写,确实能勾起少年人的好奇心。但是里面那些讲鱼类分类、海洋深度、地理知识的段落,当时真的会跳读,觉得好枯燥,只想看快点看到尼莫船长又去哪儿冒险了,又发现了什么新东西。现在想想,凡尔纳真是个天才,他生活在蒸汽时代,却能想象出如此先进的潜艇和海底世界,他描述的世界,就算知道是虚构,也觉得无比真实,像跟着尼莫船长真的去了海底一样。这本书让我对未知世界产生了向往,对科学的力量有了朦胧的认识。它不像前两本那么“沉重”,它提供了一种escape,一种向外的探索。这种想象力的翅膀,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说特别重要。它告诉你,世界很大,远不止你眼前看到的样子。
还有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这本,嗯,怎么说呢?太“高大上”了。保尔·柯察金的精神,那是我们被反复强调的榜样。他为了理想而奋斗,身残志坚,那种不屈的精神,课本里、老师嘴里,反复讲。但年纪小的时候,总觉得有点遥远,感觉不是一个世界的人。他的经历太传奇,太痛苦,也太“模范”了。那些受伤、病痛的描写,读的时候会觉得‘疼’,真的能感受到那种身体上的折磨,不是文字,像真的有什么东西压在身上一样。那种革命的热情、那种理想主义的光芒,在当时的我看来,是有点概念化的。后来才慢慢理解,那种精神力量是怎么来的,不是凭空出现的,是从绝境里磨出来的,是从对信仰的执着中生长出来的。这本书,它像一座高山,你仰望着它,知道它很高大,但你可能需要很多年,才能慢慢理解攀登它的意义和其中的艰辛。它代表了一种特定时代的精神图腾,理解它,也需要去了解那个时代背景。
读书这事儿,特别是这种带着“任务”的书,跟自己找来看的感觉太不一样了。自己找来看的书,可以完全跟着自己的兴趣走,觉得没意思随时可以放弃。但必读书目不行,你知道后面有语文考试等着,有作文里的名著引用等着,有老师可能随时提的问题等着。所以读的时候,总会带着一种“功利心”,去划重点,去记人物关系,去背经典段落。这种阅读状态,其实是很难真正走进书本的。很多书,当时像嚼蜡,读完就赶紧扔一边,甚至为了完成任务,去网上搜个缩写版、解析版应付了事(承认吧,谁还没干过这事儿)。
但神奇的是,时间过去这么久,当我偶然在书店看到这些书,或者在某个场合听到有人提起里面的角色、情节时,那些模糊的记忆会忽然变得清晰起来。祥子拉车的背影,鲁迅先生在纸上写字的剪影,诺第留斯号划破海底的寂静,保尔艰难地拄着拐杖前行……它们不只是考试要考的内容,它们是…是某个时代、某种命运、某个灵魂的切片。它们像种子一样,被播撒在十四五岁的心田里,当时可能没有发芽,甚至被厚厚的课业尘土覆盖,但它们并没有消失。
现在回过头看《9上必读书目》这张清单,它们的选择其实挺有深意的。有现实的残酷(骆驼祥子),有历史的厚重与个人记忆的交织(朝花夕拾),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幻想(海底两万里),有对精神力量和理想主义的歌颂(钢铁是怎样炼成的)。它们从不同的角度,给那个年纪的我们,打开了几扇窗。虽然当时可能只是匆匆瞥了几眼,甚至有些抵触,但这些窗户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种意义。它们在那里,等你长大了,等你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,等你不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的时候,你可能会想起它们,想要重新推开那扇窗,去看看里面的风景。
我甚至觉得,当年那种“读不下去”的感受,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体验。它反映了经典作品和初识它们的少年之间,天然存在的距离和隔阂。这种隔阂,需要我们用成长去弥补,用阅历去理解。这些书不是快餐,它们需要时间去消化,去品味。它们也不是标准答案,它们提供的是一种视角,一种可能性,让你去思考人,去思考社会,去思考世界。
所以,如果现在有人问我,那些《9上必读书目》到底怎么样?我会说,它们是基石,是引子,是埋下的伏笔。当时的阅读体验可能五味杂陈,有枯燥,有困惑,有抗拒,但也可能有那么一两个瞬间,被某个情节、某个词句,轻轻触动了内心。这种触动,像一颗小小的火星,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,点燃你对阅读的真正热情,或者帮你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。它们在那里,默默地等着你,用时间去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。每一本必读书目背后,都藏着无数的人生和故事,等着不同年纪的我们,去一遍遍地发现,去一次次地重读和理解。这是一场漫长的旅程,从“必须”到“想要”,从“完成任务”到“享受其中”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409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