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看,打头阵的肯定少不了那几部“爷”级别的著作。《西游记》,这个你躲不掉的。别以为小时候动画片看看就得了,真到考试,问你师徒四人性格特点啦,问你火焰山背后的寓意啦,问你那些妖精为啥非要吃唐僧肉啦……嘿,这跟看热闹完全是两码事。吴承恩老先生这脑子真是神奇,故事讲得天马行空,但掰开了揉碎了,里头的人情世故、官场讽刺,甚至对人性的拷问,那可深着呢。你得琢磨,孙猴子为啥那么桀骜不驯,唐僧为啥老是耳根子软,猪八戒那点小九九,沙僧的默默无闻,这些都是考点啊!
然后是《水浒传》,这个,怎么说呢,小时候看图画书,就觉得梁山好汉个个义薄云天,替天行道,挺过瘾的。但书读深了,特别是要考试的时候,得分析施耐庵笔下的世界,那可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。什么叫“逼上梁山”?多少好汉其实是被这个社会、被腐败的官府给逼得没活路了才落草的。宋江招安之后,结局又是怎样的悲凉。鲁智深的三拳打死镇关西,武松景阳冈打虎、醉打蒋门神,这些故事确实精彩,人物性格特别鲜明,什么李逵的莽撞啊,林冲的隐忍啊,那都是得拎出来重点分析的。考试就爱问,你怎么看宋江这个人?你怎么评价李逵的忠诚?这可不像《西游记》那么好玩,里头更多是江湖义气里的无奈和悲剧。

还有《三国演义》,这个嘛,说实话,对初中生来说,要是没点历史基础或者对谋略不感兴趣,真挺难啃的。人物太多了!什么曹操、刘备、孙权三家争霸,郭嘉、诸葛亮、周瑜各种神机妙算,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吕布武力值爆表……罗贯中老爷子写得跌宕起伏,但考试可不会让你津津有味地看打仗。它问的是,怎么理解“空城计”?怎么看周瑜和诸葛亮?草船借箭是不是真的?人物性格,比如曹操的奸诈多疑又雄才大略,刘备的仁义(有时候也显得虚伪),诸葛亮的智慧近妖……这些分析点,没看过原书,光听老师讲几耳朵,根本抓不住精髓。
鲁迅先生的作品,那更是绕不过去的坎儿。虽然量上可能没有四大名著那么厚重,但地位实在太重要了!他的小说、散文,那种犀利劲儿,直戳人心。《阿Q正传》,那个阿Q精神,真是绝了,把国民劣根性刻画得入木三分。《孔乙己》里的迂腐,《药》里的愚昧与麻木……读他的东西,有时候挺压抑的,因为太真实,太残酷了。考试就喜欢问,鲁迅先生通过哪个形象批判了什么?什么是“祥林嫂”的悲剧?鲁迅文章的风格特点是什么?这些题目,答不好就扣分没商量。你得去感受他文字背后的愤怒和悲悯,那不是简单看看故事就能体会的。
除了这些国产硬菜,外国文学也有几本常客。海明威的《老人与海》,这本篇幅不长,但意义深远。一个老渔夫,一条巨大的马林鱼,一群贪婪的鲨鱼,写的是人与自然的搏斗,更是对人类不屈不挠精神的赞颂。“一个人可以被毁灭,但不能被打败。”这句话,简直是座右铭,考试里几乎必考!问你老渔夫的精神是什么?这条鱼象征着什么?那些鲨鱼又代表什么?故事简单,但内涵丰富,特别适合拿来考阅读理解和写作素材。
笛福的《鲁滨逊漂流记》,也是老面孔了。一个人流落荒岛,怎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活下来,甚至改造环境,建立自己的小王国。这体现的就是人类的生存能力、适应能力、还有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劲儿。考点常常围绕鲁滨逊的性格、他在岛上的生活细节体现了什么品质、以及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可能性。
凡尔纳的科幻小说,比如《海底两万里》,虽然可能不是“必考”到每一年的每一张卷子,但绝对是重要储备。他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,诺第留斯号潜艇、尼莫船长,带你领略神秘的海底世界。这考察的更多是对科学探索精神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、以及作者超前的预见性的理解。
说到底,这份“必考书单”与其说是考试的工具,不如说是给你打开一扇扇窗。虽然应试的压力让人烦躁,非得抠那些可能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点,但不得不承认,这些书确实是人类文明宝库里的精华。它们让你看到不同时代、不同背景下的人们是怎么生活、怎么思考、怎么面对困境的。考试逼着你读,读着读着,或许就真读进去了呢?那些书中人物的命运,那些故事情节,那些隐藏的深意,慢慢地也就长进你的骨子里,影响你的视野和价值观了。所以啊,别全当负担,偶尔也试试,抛开考试目的,就安安静静地翻两页,感受感受那些文字的力量吧。哪怕是为了考试,至少你曾经跟这些伟大的灵魂相遇过,不是吗?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385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