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翻开《白鹿原》,那会儿年纪还小,大概也就初中吧。懵懵懂懂的,完全是被名字勾住的——白色的鹿,在原上跑,听着就挺玄乎。结果呢?哪有什么白色的鹿啊!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得化不开的黄土味儿,是关中平原那硬邦邦、沉甸甸的气息。那时候看,更多的注意力可能还在那些当时看来“惊世骇俗”的描写上,脸红心跳的,赶紧跳过去,生怕被谁看见。可即便这样跳着看,书里的人和事,还是像生了根一样,扎在了脑子里。
白嘉轩,那个腰杆子永远挺得笔直的男人。他信奉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,祠堂,族法,就是他的天。为了守住那点儿念想,他甚至能亲手毁掉自己的女儿——想起来就让人心颤。可你恨他吗?真难说。他身上有旧时代的沉重和板结,有作为族长的责任感,也有面对世道变化的困惑和挣扎。他就像那块原本身,敦厚,顽固,默默承载着一切。

再看鹿子霖,嘿,这老小子!精明,狡猾,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小心思。他跟白嘉轩是一辈子的对头,却又有着斩不断的联系。鹿子霖活得更像野草,在哪里都能钻营,哪里都有他的欲望的触角。他不像白嘉轩那样背着沉重的道德十字架,他活得更“世俗”,更“自在”(当然是扭曲的自在)。他做了许多坏事,可你又觉得,这种人,唉,在那个乱世,在那个人吃人的环境里,是不是也有他生存的逻辑?他是不是也是那种压抑到极致的环境里变形出来的怪物?
然后是田小娥。啊呀,田小娥!这个女人,就像一团火,把整个原都给烧着了。她不是白鹿原上土生土长的人,她是被“买”来的,是被男人像牲口一样交易的。她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活头,一点点暖,一点点被当作人来对待。可在那规矩森严、男人主宰的世界里,她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“错”。她引爆了原上所有的暗流,所有的欲望,所有的伪善。她的死,悲惨得让人说不出话。她就像那个时代、那个地方,所有被压迫、被践踏的女性的影子。她是牺牲品,彻彻底底的牺牲品。谁害了她?好像谁都害了她,又好像是那个吃人的世道害了她。
《白鹿原》不仅仅是讲几个人的故事,它讲的是一个时代,一个地方,一群人的命运。从清末到抗日战争前,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军阀来了,土匪来了,共产党来了,国民党来了。这些历史的 洪流,怎么冲击着这个看似封闭的村落?原上的人们,怎么在时代的夹缝里求生,怎么站队,怎么迷失,怎么觉醒?看这本书,就像站在高高的黄土塬上,俯瞰着下面那个村子,看它在风雨飘摇中摇晃,坍塌,又试图重建。那种感觉,太真实了,太沉重了。
而且,陈忠实先生的文字,那真是绝了。带着泥土的芬芳,带着关中平原特有的那种苍凉和劲道。那些土话,那些俚语,不是硬塞进去的,是人物自己长出来的骨血。读着读着,你都能闻到麦子熟了的味道,都能听见唢呐哭丧的声音,都能感觉到白鹿原的风,是硬的,刮在脸上生疼。
所以,回到那个问题,是必读书目吗?如果你问我,为了应付某个考试,或者仅仅为了“显得”读过名著,那也许有很多别的选择。但如果你想真正去触摸中国的近代史,不是教科书里干巴巴的几行字,而是在一个活生生的村落里看它如何渗透,如何改变一切;如果你想去理解 人性的复杂,善良与邪恶,坚守与堕落,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纠缠和暴露;如果你想感受乡土中国那种顽强又宿命的生命力,那种生生不息又带着悲凉的底色……那么,《白鹿原》绝对是值得你花大把时间,沉下心,一字一句去咀嚼的。它会让你难受,会让你愤怒,会让你震撼,但它会帮你打开一扇窗,看到一个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,和其中的人。它不是什么轻松愉快的读物,它是一块石头,一块磨刀石,磨的是你的心,磨的是你对世界、对历史、对人性的认知。读完之后,白鹿原上的风,可能就会一直在你心里刮着,让你时不时地想起那些人,那些事,那片黄土地。你说,这样的书,叫不叫“必读”?我不知道怎么给“必读”下定义,但我知道,读过它,你的心里,会多一些东西,而那些东西,是无可替代的宝藏。它会在你生命的某个时刻,突然闪现出来,让你豁然开朗,或者让你黯然神伤。它不是任务,它是一场相遇,和历史,和灵魂,和那片苍茫的土地。这样说,你觉得它是必读吗?对我来说,它不是被强加的“必读”,而是强烈建议你不要错过的体验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38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