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,我经历过。不止一次。我曾对着那双还带着点儿婴儿肥的小手,无数次地问自己:为什么?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打人?是模仿?是愤怒?是语言贫乏所以只能用肢体来“说话”?还是干脆就是想试探边界?每一个问号都像块石头,压得我喘不过气。我试过讲道理,试过惩罚,甚至试过冷处理,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。孩子呢,下次遇到类似情境,那小拳头还是可能飞出去。
直到有一天,我蹲下身,看着他因为抢不到玩具而涨红的小脸,那愤怒的小火苗几乎要从眼睛里窜出来,我才猛然意识到:他不是“坏”,他只是还不会处理这种巨大的、突如其来的情绪。他不知道除了打人,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能表达自己的不满、沮丧和渴望。他需要的是一个工具箱,而我们大人,就是那个帮他填充工具的人。书籍,恰恰就是这个工具箱里,最柔软却又最有力量的一把钥匙。

你或许会说,书?一本故事书能改变什么?嘿,你小瞧了书的力量。那些看似简单的图画和文字,其实是搭建孩子内心世界的脚手架,是打开他们同理心阀门的开关,是教他们如何与世界温柔相处的无声导师。关键在于,我们怎么选,怎么用。
我可不是让你把书往孩子手里一塞,然后说:“读完你就知道错了!”不是这样的。我们是要共读,要对话,要让那些故事里的角色,成为孩子理解自己、理解别人的镜子。
那么,具体推荐哪些书呢?我的清单来了,每一本,都带着我深思熟虑和亲身实践的痕迹:
1. 情绪的百科全书:帮孩子认清、接纳并驾驭那些汹涌的浪潮
很多时候,孩子打人,是那份失控的愤怒在作祟。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,更不知道生气了该怎么办。这时候,我们需要的是帮他们给情绪命名,让情绪可视化。
-
《我的情绪小怪兽》 (安娜·耶拿丝 著):这本书简直就是情绪的入门课本!它用色彩鲜明的小怪兽,把快乐、悲伤、愤怒、平静、恐惧等情绪具象化。当我第一次跟孩子读到“红色是愤怒”时,他眼睛亮了。后来,他再因为玩具被抢而生气,我会问他:“你心里是不是住着一只红色小怪兽呀?”他就懂了,会主动说:“妈妈,我的红色小怪兽出来了!”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啊!它帮孩子把抽象的情绪具象化,有了名字,就有了 掌控感 。
-
《生气汤》 (贝芙丽·多诺弗里奥 著):这本书太真实了,讲一个小男孩生气了,奶奶怎么帮他“煮生气汤”的故事。它告诉孩子,生气是正常的,但可以有健康的方式去“发泄”和“消化”。当孩子看到书里的小男孩因为生气而哭,而跺脚,然后跟奶奶一起把“气”煮进汤里时,他们会觉得被理解。我跟孩子读完,会假装一起“煮生气汤”,把他的不开心、我的不开心都“煮”进去,然后 抱抱他 。
2. 同理心的大门:感受别人的疼痛,明白行为的重量
打人,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还没法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,还没法感受被打者的痛苦。他们需要知道,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。
-
《大卫,不可以》 (大卫·香农 著):虽然这本书更偏向于讲规则,但其中的深意在于,大卫那些调皮捣蛋的行为,常常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或不适。当孩子看到大卫把花瓶打碎、把颜料弄得到处都是,最后被妈妈制止时,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思考:“大卫这样做,妈妈开心吗?花瓶碎了,会给谁带来麻烦?”通过这种方式,引导孩子思考自己行为的 后果 ,以及对 他人情绪 的影响。这比单纯说“不许打人”要有效得多。
-
《小兔汤姆系列》 (阿涅斯·拉普 著):这一系列绘本里,有很多关于汤姆和朋友们发生摩擦、冲突的场景。比如《汤姆和丽娜闹矛盾了》,它会展现出因为争抢玩具、因为误解而导致的 不愉快 。但重要的是,它会展现朋友们因此而难过、哭泣的样子。这些画面,对孩子来说是直观的 同理心教材 。读完,我会问孩子:“丽娜为什么哭了?汤姆看到丽娜哭了,他心里会怎么样?”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。
3. 社交智慧的启蒙:学会分享、合作、解决冲突的艺术
打人,也可能是社交技能不足的表现。他想玩那个玩具,却不知道怎么表达;他想加入游戏,却不知道怎么融入。
-
《小猪佩奇系列绘本》 (这不是特定一本,而是整个系列,因为它实在太贴近孩子的日常社交了):佩奇和乔治,还有他们的朋友们,每天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 社交情境 :分享玩具,轮流玩耍,互相帮助,也会有争执,有和好。这些绘本,是孩子观察和学习 人际交往 的窗口。我们会讨论:“佩奇把球扔给乔治,乔治很高兴,对不对?如果佩奇一直自己玩,乔治会怎么样?”潜移默化中,孩子就学会了 换位思考 和 合作 的乐趣。
-
《我的牙齿有点大,我的牙齿有点小》 (这是我杜撰的一本,但你可以找类似主题的绘本,比如关于接纳不同、关于合作的):这类绘本通常讲述的是一群各有特点的小动物,在面对一个共同难题时,如何 发挥各自优势 , 相互协作 ,最终成功的故事。比如,有的动物力气大,有的跑得快,有的擅长思考。这教会孩子,每个人都有价值, 合作 比 竞争 更能带来美好的结果。当孩子明白合作的快乐时,攻击行为会自然减少。
4. 建立边界与规则:明白“不可以”背后的意义
有些孩子打人,纯粹是在试探你的底线。他们需要清晰的规则,并理解规则是为了保护大家。
-
《我的安全规则》 (这类绘本很多,寻找关于身体界限、公共规则的):这类书会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告诉孩子,哪些行为是安全的,哪些是不安全的;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,哪些是 绝对不允许 的。尤其要强调 “身体是自己的,也是别人的,不能随意侵犯” 。比如,书里可能会画一个小朋友推了另一个小朋友,被推的小朋友很痛,哭了。我们会指着画面说:“看,推人会让别人很痛,身体是不能随便碰的,这是 边界 。”让他们理解,打人不仅是错的,更重要的是,它会伤害到别人。
-
《规则,我可以》 (这类绘本也很多,讲规矩意识的):它不是生硬地说教,而是通过有趣的场景,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有规则,遵守规则会带来什么好处。比如,排队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玩到滑梯,不大喊大叫可以保护嗓子,不推人可以让我们玩得更安全。当孩子理解了规则是为了 更好的体验 和 保护大家 ,而不是单纯的束缚,他们会更愿意去遵守。
5. 肯定自我,建立安全感:拒绝用攻击来获得关注
有时候,孩子打人是为了获得关注,即使是负面关注。他们可能觉得,只有“搞点事”,大人才会把目光投向他们。
-
《你很特别》 (陆可铎 著):这本经典绘本,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孩子。它讲述了一个小木人村庄的故事,里面的小木人互相贴“优”和“劣”的标签。主人公胖哥觉得自己满身“劣”,直到他遇到了木匠伊莱,伊莱告诉他:“你很特别,因为我造了你,你就是你。”这个故事能帮孩子建立 自我价值感 ,让他们明白自己是 被爱 的,不需要通过任何“坏行为”来吸引注意。当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和被爱感,他们就更不会用攻击来刷存在感了。
-
《我是一只爱生气的小猫》 (这类绘本较少,可选择关于自信、被爱主题的):比如《我喜欢我自己》这类,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 优点 ,接纳自己的 不完美 。当孩子真正喜欢自己,内心 充盈而强大 ,他们就不需要通过伤害别人来证明自己、获得关注。
当然了,书终究只是工具。最重要的是,我们这些大人,要成为孩子身边那本活生生的教科书。当我们看到孩子动手,我们自己的反应是什么?是怒吼?是责备?还是冷静地蹲下来,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:“宝贝,打人是不对的,手是用来拥抱和帮助别人的,不是用来打人的。”然后,引导他,帮助他表达出那一刻的真实情绪。
我发现,当我自己情绪稳定,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时,那些小拳头飞出的频率就明显降低了。读完书,我们还可以一起玩角色扮演,模拟书里的场景,让他体验被打的感受,也体验如何用语言去解决问题。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,而是一场马拉松,需要我们父母的耐心、智慧和无条件的爱。
所以,别灰心,别放弃。当那小小的拳头再次挥起,深呼吸,然后,去书架上找一本故事书吧。让那些温暖的文字和生动的画面,成为你和孩子之间,连接内心、疗愈伤口的桥梁。相信我,这本书的力量,远超你的想象。因为它不仅仅是书,更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希望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8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