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的。
每次看到有人求“创业书单”,底下哗啦啦列出一堆名字,什么《精益创业》《从0到1》《启示录》,好像集齐七颗龙珠就能召唤神龙,公司明天就能敲钟。扯淡。大多数人收藏了,买了,甚至还发了个朋友圈,然后呢?书在架子上积灰,你继续在现实里被锤。

所以,在我开始“推荐”之前,咱得先有个共识:书是工具,不是圣经。看书不是为了让你感觉“我在学习”,而是为了解决你当下、具体的某个问题。带着问题去看,像个强盗一样冲进去,抢走你需要的东西,然后马上回到你的战场上去用。
好,如果你同意这个前提,那我们可以聊聊了。我不会给你一个长得吓人的清单,就说几本真正“啃”过,并且在某些深夜里救过我命的书。
第一梯队:地基与世界观
这几本,绕不开。但别把它们当操作手册,要把它们当成给你重塑世界观的“扳手”。
-
《精益创业》(The Lean Startup) – Eric Ries
你以为看了这本书,就真的会“精益”了?天真。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,不是教你做MVP,不是教你做A/B测试,这些都是术。它的真正价值是给了你一个 “许可” 。
一个允许你犯错的许可。一个允许你的产品丑陋的许可。一个在一切完美之前,就敢把那个粗糙得像半成品的东西扔出去,让真实用户去蹂躏的许可。
对于那些背着“完美主义”偶像包袱的创始人,这简直是救赎。我们总想憋个大招,一鸣惊人,结果往往是憋到断气,市场早就变天了。 《精益创业》 就是在你耳边念叨:“快点,去搞砸,去验证,别TM瞎猜了!” 它把“失败”这个词,从一个终点,变成了一个过程中的数据点。这是世界观层面的颠覆。别去背里面的流程图,去感受那种“快速试错”的呼吸感。
-
《从0到1》(Zero to One) – Peter Thiel
如果说《精益创业》是教你怎么在迷雾中摸索,那 《从0到1》 就是告诉你,你TMD为什么要走进这片迷雾。
这本书,非常“精英”,甚至有点反民主。它不教你如何去一个拥挤的红海市场里做得“更好”,它逼你思考如何创造一个全新的、没人跟你抢的市场,去做那个 “唯一” 。垄断,这个在商学院里有点贬义的词,被Peter Thiel捧上了神坛。
读它的时候,你会觉得很分裂。一边是《精益创业》让你小步快跑,一边是《从0到1》让你思考改变世界的宏大命题。这不矛盾。一个管战术,一个管战略。你得一边低头看路,一边抬头看天。这本书会强迫你回答那个最扎心的问题:“你的公司,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?”
答不出来?那你可能只是在做一门“生意”,而不是在“创业”。
第二梯队:止痛药与维生素
走上道了,你会发现,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,不是对手,是你自己,和你的团队。这时候,你需要一些更“实在”的东西。
-
《创业维艰》(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) – Ben Horowitz
我建议这本书不要在心情好的时候读。最好是在你快撑不下去、怀疑人生、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的时候读。
这不是一本成功学著作。这是一本 “失败学” 的圣经。Ben Horowitz不跟你谈笑风生,他把创业中最丑陋、最痛苦、最难以启齿的那些“hard things”全部撕开给你看:如何开除忠心耿耿的老臣?当公司账上只剩下一个月现金时该怎么办?你最好的朋友、你的联合创始人,如果干得一坨屎,你该怎么办?
读这本书,没有快感,只有一种“啊,原来不是只有我这么惨”的释然。它不会给你答案,但它会让你知道,那些撕心裂肺的挣扎,是创业的标配。它最重要的作用是 心理建设 。它告诉你,孤独和痛苦是CEO的日常,扛过去,活下来,就是一切。深夜读完,常常一身冷汗,但第二天早上,你又觉得能再战三百回合。
-
《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》(High Output Management) – Andy Grove
这本书,老掉牙了。但是,该死的好用。
当你的团队从几个人变成十几、几十个人,你会发现热情和兄弟义气开始失灵。混乱、低效、扯皮……各种问题都来了。这时候,你需要的就是安迪·格鲁夫这本像机器操作手册一样精准、冷酷的指南。
什么是会议?会议就是工作本身。什么是一对一沟通?它的目的是什么?如何开?什么是OKR?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格鲁夫用一种工程师的严谨,把“管理”这个模糊的艺术,拆解成了一套可以学习、可以复制的 执行 系统。
这本书里没有一句废话,没有激动人心的故事,只有流程、方法、指标。它很枯燥,但它能治病。治的就是“小作坊”向“正规军”转型时的各种组织病。
第三梯队:旁门左道与秘密武器
当你的公司活下来了,你作为一个“人”的问题就暴露得更厉害了。你需要从商业之外的地方汲取养分。
-
《思考,快与慢》(Thinking, Fast and Slow) – Daniel Kahneman
一本心理学著作,为什么是创业必读?
因为创业,本质上是一场与“人性”的博弈。你在跟用户的非理性博弈,跟投资人的贪婪与恐惧博弈,跟员工的希望与懈怠博弈,更重要的是,你在跟你自己的直觉、偏见和情绪博弈。
这本书会让你明白,为什么用户嘴上说喜欢A,身体却诚实地选择了B;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完美的计划,执行起来却一塌糊涂;为什么你自己会做出那么多事后看来愚蠢无比的决定。它把我们大脑里的那个“快系统”(直觉)和“慢系统”(理性)掰开了给你看。
了解这些认知偏误,你就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产品经理,一个更清醒的谈判者,和一个对自己更诚实的CEO。这是 “屠龙术” ,不仅能用来“屠”别人,更能用来“解剖”自己。
-
任何一本你喜欢的,但与商业无关的“闲书”
对,你没看错。可能是一本历史书,比如《人类简史》;可能是一本小说,比如《百年孤独》;甚至可能是一本讲宇宙的科普读物。
为什么?
因为创业到最后,比拼的不是你懂多少商业模型,而是你的 认知边界 和 心力 。你陷在自己的行业里,每天看竞品,看数据,人会变得越来越窄,越来越焦虑。
读一本“没用”的书,是把你从眼前的苟且中暂时拽出来,去看看更大的世界,更长的时间尺度。当你在为下个季度的营收愁白头时,去看看几千年的文明兴衰,或者几亿光年外的星系,你会发现,你那点破事儿,真的没那么天大。
这是一种精神上的“跳出”,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洞察和韧性。它让你保持对世界的好奇,而不是只做一个赚钱机器。
最后,还是那句话。别信任何书单,包括我这个。你现在最头疼的是什么?是产品没人用?是团队没战斗力?是自己快扛不住了?
找到那个最痛的点,然后去找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书,哪怕只是一章,一段,一句话。把它“吃”掉,消化掉,变成你的血肉。
然后,关上书,去搞砸点什么,去创造点什么。那才是正事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67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