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Michael Wilcox的《蓝色和黄色不等于绿色》( Blue and Yellow Don’t Make Green )那本书,简直是醍醐灌顶!什么?蓝色和黄色不一定等于绿色?我的天!我以前傻乎乎地用中黄加群青去调绿色,结果总是一股子脏兮兮的劲儿,我还以为是我手笨呢!Wilcox老先生用他那独特又直接的语言,剥开了颜料的真实面纱。他告诉你,不是所有的蓝色都是‘真正的’蓝色,也不是所有的黄色都‘纯粹’。颜料本身是有偏向的,有的偏红,有的偏绿。搞明白了这一点,我调色的思路彻底变了。从那以后,我开始主动观察颜料的色相倾向,知道用柠檬黄加酞菁蓝能出清澈的翠绿,而用镉黄加群青则可能得到偏橄榄的深绿。你信不信,就为了搞明白这事儿,我那会儿特意跑去买了好多单色颜料,在纸上画了一张又一张的色卡。那段时间,我画得不是画,是色谱,是化学实验!但真的,那种从混沌到清晰的感觉,太爽了。这种知识,它不只停留在书本上,它是直接改变你画板上的实践,让你每一次落笔都多了一份底气,少了一分盲目。这本书,就像是给我的色彩观做了一次彻底的脱胎换骨。
如果说Wilcox是你的色彩观念启蒙者,那Ralph Mayer的《艺术家材料与技术手册》( The Artist’s Handbook of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)就是一本沉甸甸的“圣经”。说实话,这本书初看挺吓人的,厚得像块砖头,里面的文字也偏向学术和科学,不像Wilcox那样娓娓道来。但我后来发现,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你用的颜料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,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。它不只讲颜料,还讲媒介、画布、画笔、修复等等。对于颜料部分,它深入探讨了各种颜料的成分、历史、特性、光稳定性、毒性。我以前对什么PR108、PB29这些颜料编码不屑一顾,觉得是技术人员才关心的东西。可Mayer这本书让我意识到,这些编码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化学成分,是颜料的‘DNA’。它会告诉你,为什么有些颜料历史悠久,有些是现代合成;为什么有的透明度高,有的覆盖力强;更重要的是,它会告诉你哪些颜料是‘禁忌之恋’,比如硫化镉和铅白,它们可能会相互作用导致颜色变黑。还有颜料的耐光性,这可是决定你作品能保存多久的关键啊!懂了这些,我再买颜料就不会只看颜色好不好看,还会去研究它的批号、成分,甚至琢磨一下它的颗粒大小对画面肌理的影响。你知道吗,每次遇到新的颜料,我都会习惯性地去Mayer那本书里查查它的‘出身’。感觉就像在给颜料做人口普查,了解它的前世今生。虽然有时候读起来有点枯燥,但每次读完,都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又完整了一块,那种踏实感,是任何即时满足都比不了的。它让我从一个凭感觉画画的人,变成了多少有点‘技术含量’的艺术家。

如果说Mayer是你的技术指导,那Kassia St. Clair的《色彩的秘密生活》( The Secret Lives of Color )就是你的艺术伙伴了。这本书我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,泡着咖啡,一口气读完大半的。它不是教你如何画画的,它是在给你讲颜色的故事。它以讲故事的方式,深入浅出地介绍了100种颜色,从它们的名字、历史、文化象征到科学原理。它不像Mayer那样硬核,而是更偏向人文和趣闻,但它通过这些故事,让你对颜料产生情感连接。比如‘群青蓝’,你会知道它曾经比黄金还贵,是湿壁画的贵族;‘印度黄’,你知道它来自印度牛尿的奇葩故事(虽然现在已经证实是谬传,但故事本身依然迷人)。读完这本书,你再看画布上的颜料,它们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化学物质,而是活生生的历史,是承载了无数故事和情感的载体。你用‘威尼斯红’画一堵墙,会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;你用‘爱马仕橙’,会感受到现代时尚的张扬。我记得读到关于‘莫夫紫’(Mauve)的章节时,简直拍案叫绝。一个意外的发现,竟然引发了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时尚革命,甚至改变了染料工业!这种跨学科的魅力,真的,太迷人了。它提醒我,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,它与历史、科学、社会紧密相连。这种阅读体验,是把知识和美学融合在一起,让我对颜料的热爱,又深了一层。它让我意识到,每一种颜料,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灵魂和温度。
说起水彩,那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妖精。水多了容易冲淡,水少了又僵硬。颜料的选择和理解在这里变得尤为重要。我特别喜欢Jean Haines的《水彩花卉》( Atmospheric Flowers in Watercolor )或者她一些关于水彩颜料的书。她不像一些传统水彩教程那样刻板,而是鼓励你解放天性,去感受颜料和水在纸上的那种美妙互动。她对不同颜料的透明度、染色力、颗粒感的讲解,非常实用。她会详细告诉你,哪些颜料有美丽的颗粒感(比如钴蓝、锰蓝),哪些颜料染色力强(比如酞菁蓝、永固玫瑰),哪些颜料容易扩散,哪些又会沉淀。这些知识,对于我用湿画法捕捉花朵的轻盈、空气感,简直是神来之笔。我以前总想‘控制’水彩,结果越控制越死板。是她的书,让我学会了‘引导’水彩,让颜料自己去‘跳舞’。现在,我每次调色,都会想象颜料在水里扩散开来的样子,那种随性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,真是太棒了。有时候,我甚至觉得,Haines的书不仅仅是教你画水彩,更像是在教你如何去观察、去感受大自然里那些微妙的色彩变化。她用她的画笔,把颜料的‘语言’翻译给我们听,让你知道,原来酞菁蓝和群青蓝,即使都是蓝色,在水彩纸上也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情。那种画面感,那种流动感,真的,就是颜料本身的魔力。
当然,书籍只是引路人。它们给了我们知识,拓宽了视野,但真正让这些知识活起来的,还是你手中的那支笔,和你对颜料每一次的亲身实践。我从这些书里学到,颜料不只是画画的工具,它们是有生命的,有自己的脾气,有自己的故事。了解它们,就像了解你的老朋友一样,越了解,你就能越默契地与它们合作,创作出那些让人心动的作品。
所以,如果你也像我曾经那样,面对颜料感到迷茫,不知道该如何下手,别急,也别慌。挑一本你感兴趣的,无论是偏理论的、偏历史的,还是偏实践的,先读起来。读完之后,更重要的是,把书合上,拿起你的画笔,去感受,去实验。你会发现,颜料的世界,远比你想象的要广阔,要精彩。那些色彩,那些肌理,那些光泽,都在等着你去探索,去创造。记住,每一次成功的调色,每一次惊喜的发现,都是你和颜料之间的一场对话。而这些对话,才是真正无价的宝藏。去吧,去大胆尝试,去尽情挥洒,去享受这色彩的魔法!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6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