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孩子选立体书,这事儿可不能瞎来。不是越复杂越好,也不是越有名越好。得看年龄,看孩子的性子,还得看你……对,就是你,当爹妈的,心脏够不够大,能不能承受一本地球仪立体书在三秒内变成一堆纸片的惨剧。
咱们先从大师级的说起,算是瞻仰一下这个领域的金字塔尖。提到立体书,绕不开两个名字:罗伯特·萨布达(Robert Sabuda)和马修·赖因哈特(Matthew Reinhart)。这两位大神的作品,根本就不是给孩子“玩”的,那是艺术品,是需要大人陪着,小心翼翼地,一页一页翻开,然后一起张大嘴巴惊叹的。

萨布达的《爱丽丝漫游奇境》,简直了!我第一次翻开的时候,真的有种掉进兔子洞的眩晕感。你眼睁睁看着平面的纸张,在你翻开的瞬间,“轰”地一下,一座繁复到令人窒息的城堡拔地而起,塔楼尖顶几乎要戳到你的鼻尖,那种震撼,是任何电子屏幕都给不了的。还有他的《绿野仙踪》,翡翠城弹出来的那一页,那通透的绿色纸片和复杂的结构,阳光下看,美得让人失语。这类书,我建议等孩子大一点,懂得珍惜了,或者干脆就是大人自己买来收藏的。你指望一个三岁的小孩对这种鬼斧神工的纸艺手下留情?别做梦了。
那小一点的宝宝,特别是处于“口欲期”和“撕纸期”的破坏王们,怎么办?放弃立体书吗?不,当然不。这时候要选的就是那些“皮糙肉厚”、机关简单直接的机关书。
首推的就是埃里克·卡尔(Eric Carle)的那些经典,比如《好饿的毛毛虫》。它严格来说不算复杂的立体书,但里面的洞洞、可以触摸的纹理,就是最最原始也最有效的互动体验。还有像《棕色的熊,棕色的熊,你在看什么?》那种带小翻页的,让孩子自己去揭晓答案,每一次翻开都是一个小小的惊喜。
再推荐一套我家的心头好,英国尤斯伯恩(Usborne)的“看里面”系列(Peep Inside)。这套书的特点是层层叠叠的翻页,加上一些镂空设计。比如《揭秘农场》,翻开牛棚的门,能看到里面的奶牛;再翻开奶牛肚子上的小页,还能看到牛宝宝。这种一层套一层的探索感,特别能满足低幼宝宝的好奇心。而且它的纸板够厚,经得起小手的反复蹂躏。
等孩子再大一点,大概三四岁以上,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上来了,就可以进阶到一些带有科普性质的科普立体书了。这简直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!
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带我儿子看《人体》那本立体书时的情景。当他翻开那一页,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“站”了起来,他那双小眼睛瞪得溜圆。然后我们一起去揭开皮肤,看下面的肌肉,再揭开肌肉,看里面的内脏……那些原本在图谱上很抽象的名词,瞬间变得直观又好玩。他会指着那个立体的肺问我:“我喘气就是用这个吗?”你看,这就是互动体验的魅力,知识不再是灌输,而是他自己动手“挖”出来的。
还有关于太空的、恐龙的、地球的……这个领域的选择简直太多了。法国的《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》系列里的立体书版本,做得也相当不错,知识点讲得清楚,立体结构的设计也很有巧思,比如火山爆发那一页,真的能让你感觉到岩浆的喷涌。买这类书,你收获的不仅仅是片刻的惊喜,更是孩子对科学最原始、最浓厚的兴趣萌芽。
当然,还有一类立体书,我称之为“氛围感”选手。它们可能没有那么复杂的结构,也没有那么硬核的知识,但它们用光影、色彩和简单的立体效果,营造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意境。
比如大卫·卡特(David A. Carter)的《点点点》。整本书没有一个字,就是各种各样的点,通过推、拉、转、抽,那些点会动起来,变幻出各种形态。这本书简直就是写给未来工程师的第一封情书,充满了对机械和结构之美的纯粹探索。
还有一些讲述传统故事的立体书,比如《大闹天宫》,那叫一个惊艳。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,金箍棒从耳朵里掏出来,跟天兵天将打斗的场面……那种动态和张力,是平面绘本完全无法比拟的。它让孩子感受到,我们自己的文化,用这种现代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,是多么的酷炫。
说到底,我们为什么这么迷恋儿童制版书籍?
我想,是因为它守护了一种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里,极其珍贵的“慢”。你需要静下心来,用双手去参与,用眼睛去发现。每一页的翻动,都是一次未知的探索。孩子的小手在那些机关上摸索,眼神里闪烁着专注和期待的光芒,那一刻,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。
它提供了一种无法被替代的亲子共读的仪式感。你和孩子凑在一起,头挨着头,一起研究这个小机关要怎么拉,那个小纸片后面藏着什么。你们一起惊呼,一起大笑。这种共同创造的惊喜记忆,会比单纯地讲一个故事,来得更深刻,也更温暖。
所以,别再犹豫了。给孩子,也给你自己,选一本真正动心的立体书吧。当那座纸上的城堡为你拔地而起时,你会明白,这不仅仅是一本书,这是一个小小的,可以捧在手心里的,只属于你们的奇迹世界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5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