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第一本,几乎是我的育儿圣经: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,怎么听孩子才肯说》(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&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)。艾德尔·法伯和伊莱恩·玛兹丽施这两位,简直就是心理学的魔术师。我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,孩子正是那个“小恶魔”阶段,每天都能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,我吼得嗓子冒烟,他哭得地动山摇,然后我俩都筋疲力尽。那时候,我真的觉得沟通是世界上最难的事。这本书,它不像很多书那样,只告诉你“要和孩子好好说话”,而是手把手教你具体怎么做。比如,当孩子对某件事沮丧时,你该怎么识别并回应他的感受?不是简单的“别哭,这没什么大不了的”,而是“你看起来很难过,是不是因为…” 哇,那感觉,就像是突然拿到了一把破解孩子密码的钥匙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家大宝因为玩具被妹妹抢了,气得小脸通红,直接躺地上打滚,那场面,啧啧。我当时心里那个火啊,要搁以前,肯定就一句“不就一个破玩具,至于吗?”脱口而出了。但那天,我深吸一口气,蹲下来说:“宝贝,妈妈看到你很生气,是不是因为妹妹拿了你的玩具,你觉得很不开心?”他愣了一下,竟然停止了嚎叫,红着眼眶用力地点头。那一刻,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共情的魔力,孩子被看见了,情绪也有了出口。这本书,真的,不只是教你说话,它教你的是一种看待孩子、理解孩子,然后与孩子建立深层连接的思维方式。它的案例分析简直绝了,每次读到,都觉得自己被照了一面照妖镜,那些曾经让我抓狂的场景,突然就变得清晰起来,连应对方法都浮现在脑海里。
然后,如果你也跟我一样,对正面管教这个概念很感兴趣,那简·尼尔森的《正面管教》系列,肯定是绕不开的。我个人觉得,《PET父母效能训练》那本也是同理。它们核心思想是相通的,就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,进行有效且有力量的引导。听着是不是有点抽象?但你琢磨琢磨,我们小时候,是不是总被“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”或者“再不听话就打你”这样的言语给恐吓过?虽然有些管用,但心里留下的阴影,说实话,挺深的。正面管教,它强调的是不惩罚,不娇纵,而是通过温和而坚定的态度,教给孩子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我最喜欢它提出的“和善与坚定并行”这个原则。比如,孩子不想写作业,赖在地上。以前我可能会吼:“再不写,你就别玩了!”结果就是孩子哭得更凶,作业没写,我俩都郁闷。后来我尝试了“和善与坚定”,先表达理解:“我知道你现在可能不想写作业,想玩。”(和善)然后语气坚定地说:“但作业是你的责任,完成它之后你才能玩你喜欢的。”(坚定)接着可以给他选择:“你是想现在写,还是休息五分钟再写?”把选择权交给他,会让他觉得被尊重,反抗情绪自然就少了一大截。让孩子参与到规则制定中来,这也是书里非常推崇的一点。你会发现,孩子对于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,执行起来往往更积极。这套理论,我觉得它不仅仅是育儿方法,更是一种生活哲学,因为它会促使你反思自己的价值观,以及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。

再往深里挖,如果你对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充满好奇,想知道他们那些“奇葩”行为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小宇宙,那蒙台梭利的著作,比如《童年的秘密》或者《发现孩子》,真的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存在。当然,你也可以直接看孙瑞雪老师的《捕捉儿童敏感期》。这本书,用生动又富有诗意的语言,描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,对某些特定事物和技能表现出的强烈兴趣和学习渴望。比如秩序敏感期,完美对应了你家娃把所有玩具按大小颜色排好,你挪动一点点他就崩溃的场景;语言敏感期,解释了为什么两三岁的孩子突然像小喇叭一样,不停地问“这是什么?那是什么?” 了解了这些,你心里就会舒服很多。因为你会意识到,那些在你看来“莫名其妙”的行为,其实是孩子在按照他内在的生命规律,进行自我构建。你不再把这些行为看作是“捣乱”,而是看作成长必需的功课。这种理解,能极大缓解你作为父母的焦虑,让你学会放手和等待,在孩子需要的时候,提供恰到好处的协助,而不是干预。我清楚地记得,我当时看到书中关于“自由与纪律”的论述时,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不是放任自流,而是在有边界的前提下给予自由,让孩子在探索中建立内在的秩序。真的,非常高级的智慧。
还有一类,我觉得是每个家长都应该读一读,但常常被忽略的,就是关于父母自我成长和情绪管理的书。因为说到底,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镜子,你的情绪稳定,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。我个人很推荐一些心理学入门的读物,比如卡罗尔·德韦克的《终身成长》(Mindset),它不是直接讲育儿的,但它提出的成长型思维,对我自己和我在教育孩子方面,都有着颠覆性的影响。与其把孩子的失败看作是能力的缺失,不如看作是学习的机会。这种视角一转换,你的情绪和应对方式都会完全不同。再比如,一些关于正念(Mindfulness)的书籍,也能帮助你在育儿的修罗场中,找回内心的平静。当你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,不被孩子的哭闹或叛逆轻易点燃时,你会发现,你才真正拥有了与孩子高效沟通的基石。
最后,我想说,这些书,每一本都像一盏灯,照亮了我育儿路上的迷雾。但它们绝不是教条,更不是让你照本宣科的“葵花宝典”。它们是工具,是启发,是让你拥有更多选择和理解的窗口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每个家庭的情况也千差万别。所以,读再多的书,最终还是要回到你自己的孩子身上,用心去观察,用爱去感受,用行动去实践。选择那些能让你产生共鸣,让你有所启发,并且能落地执行的书,才是真正“好看”的育儿书。别被那些“完美育儿”的口号给绑架了,那根本就不存在。育儿这条路,一路摸索,一路学习,一路成长,这才是它最真实也最迷人的地方。你说是吧?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5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