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糙理不糙。书,肯定得看,但得知道看什么、怎么看。别上来就整那些云里雾里的高深理论,你看得懂,牛也听不懂啊。我这儿给你掰扯掰扯的,都是我这些年从牛棚里、草料堆里,一本本翻烂了、悟出来的实在玩意儿。
压箱底的“镇宅之宝”——《养牛学》

甭管哪个版本的,只要是正规农业大学出的,比如中国农业大学何建斌老师主编的那版,你就找最新的买。这本书,说白了,就是养牛界的《新华字典》。它不会教你今天这头牛拉稀了该怎么办,明天那头牛不发情了又该怎么办。它给你的是一个框架,一个系统。
你别指望能从头到尾把它当小说看完,那纯属跟自己过不去。这书就是个大部头,砖头一样厚,从牛的解剖生理、品种遗传、繁殖育种,到营养饲料、环境控制、经营管理,啥都有。特别全,也特别枯燥。
那怎么用?放牛棚办公室里,或者你家书架最顺手的地方。遇到个名词不懂了,比如啥是“过瘤胃蛋白”?翻它。想系统了解一下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的血缘差异?翻它。它就像个不爱说话但啥都懂的老专家,你问它,它就给你最标准、最权威的答案。这是打底子的书,让你不至于在外面听人吹牛逼,连个基本概念都搞不清,被人忽悠瘸了。有了它,你心里有底气。
救火队员,随叫随到——《牛病彩色图谱与防治》系列
这个可太重要了!新手养牛,最怕的是啥?是牛生病。一头牛犊子,买来几千上万,养俩月,一个腹泻没弄好,说没就没了,那钱就等于直接扔水里了,连个响儿都听不见。
所以,带图的书,尤其是彩色图谱,是你的救命稻草。市面上这类书不少,你挑那种图片清晰、印刷质量好的。别贪便宜买那种模糊不清的。为啥?因为牛病很多症状是细微的,比如黏膜的颜色、粪便的形态、皮肤上的疹子,图片一模糊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你把胃肠炎当成传染病治,那不是瞎胡闹嘛。
我跟你说,半夜三更,手电筒照着牛棚里一头喘粗气的牛,你心里发毛的时候,就是这本书派上用场的时候。你一边观察牛的症状,一边哆哆嗦嗦地翻书,一页一页地对图。啊,这个流口水的样子,像!这个蹄子上的水泡,也像!心里大概有个谱了,再给兽医打电话描述,就说得清清楚楚,不至于抓瞎。这书,就是你的“现场应急手册”,能让你在专业人士来之前,心里不慌。
想赚钱,绕不开的“生意经”——《肉牛高效饲养技术》与《奶牛场管理》–
养牛,不是做慈善。活下来是第一步,怎么让它长得快、产奶多、成本低,才是核心。这时候,你就得看更精细、更具操作性的书了。
如果你是养肉牛的,那类似《肉牛高效饲养技术》这种书就得摆在案头了。它会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讲,犊牛阶段怎么喂,育肥期怎么催膘,不同品种的牛,饲料配方有啥讲究。这里面的学问可深了。比如,同样是玉米,你是用玉米面,还是压片玉米?这直接关系到牛的消化吸收率和你的饲料成本。这本书不会跟你讲太多大道理,全是实打实的数据和方案。你甚至可以直接抄它的饲料配方,虽然不一定完全适合你的本地情况,但至少有个科学的参考,比你自己拍脑袋瞎配强一百倍。
养奶牛的,那就得看《奶牛场管理》之类的书。奶牛可比肉牛金贵多了,伺候起来跟伺候祖宗似的。这本书会教你怎么设计牛舍,怎么做挤奶流程的卫生控制(SOP),怎么通过数据(比如DHI测定报告)来管理牛群。这已经不是单纯的“养”了,而是“管理”和“经营”。它能把你的思维从一个农民,提升到一个牧场主的高度。
从“喂饱”到“喂好”的进阶——《动物营养与饲料学》和《牧草栽培学》
当你养牛到了一定规模,不满足于只买预混料,想自己配料,进一步控制成本和品质的时候,你就必须得啃硬骨头了。《动物营养与饲料学》就是这块最硬的骨头。
这本书,坦白说,有点烧脑。什么能量、蛋白、维生素、微量元素,各种平衡关系,看得人头大。但是,你一旦啃下来,就打通了任督二脉。你会明白,为什么豆粕是优质蛋白来源,为什么不能给牛喂太多能量饲料,否则会酸中毒。你看待一堆草料,看到的不再是草,而是各种营养成分的组合。这是从“经验派”走向“技术流”的必经之路。
如果你的场地允许种草,那《牧草栽培学》绝对是本宝藏。很多人觉得,不就是种草吗?撒下种子等它长就行了。大错特错!种什么草?紫花苜蓿还是黑麦草?什么时候割?割多高?怎么做青贮?这里面全是学问。好的牧草,是牛的“口粮”,也是你省钱的法宝。这本书能让你的土地,变成牛的“绿色粮仓”。
最后,我想说点书本之外的话。
书本给你的,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和规律,是静态的知识。但你面对的,是活生生的牛。每一头牛的脾气、体质都不同。真正的大学,在牛棚里。
你得学会“听牛说话”。看它的眼神,是安详还是惊恐;听它的叫声,是洪亮还是嘶哑;闻它的呼吸,是清新还是带异味;摸它的鼻子,是湿润还是干燥;看它的粪便,是成形还是稀烂……这些,是任何书都无法穷尽的“牛语”。
把书本的知识,和你手上的触感、鼻尖的气味、耳朵听到的声音结合起来,那才叫真正的“会养牛”。书,是你的望远镜和显微镜,但最终,你还得靠自己的双眼去观察,靠自己的大脑去思考。
所以,别再问哪些书最好了。先从我说的这几本基础的、实用的开始,一本一本地啃,一边啃,一边去牛棚里印证。把书读“薄”了,再根据你自己的需要,去读“厚”,去钻研更深的领域。
养牛之路,道阻且长,但只要你把书本和实践这两条腿都迈开,一步一个脚印,总能走得稳当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4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