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想找一本书,能一拳把你打懵,让你在原地站半天,回不过神来,那就去读余秀华。
先别急着被她身上的标签绑架。什么“脑瘫诗人”、“农妇”,这些都是别人贴的膏药。你撕开来,看到的是一团烧得正旺的、不管不顾的生命火焰。我推荐从她的第一本诗集《月光落在左手上》开始。她的诗,好就好在一种“不讲理”的生猛。爱就是爱,恨就是恨,欲望就是欲望,疼就是疼,她不用那些文绉绉的词去绕,她直接把血淋淋的心掏给你看。“我爱你”“我想你”这种被用滥了的句子,从她嘴里说出来,就像裹着泥的石头,沉甸甸地砸在你心口。

“巴巴地活着,每天打水,煮饭,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,就把自己放进去,像放一块陈皮”
读她的诗,你不会觉得是在“欣赏”什么高雅艺术,你感觉像是在和一个生命力旺盛到溢出来的人吵架、喝酒、彻夜长谈。她的语言是粗粝的,甚至是粗暴的,但那种穿透力,是很多字斟句句的学院派诗人一辈子都修炼不来的。《摇摇晃晃的人间》也可以接着读。读她,很疼。但也过瘾。她让你觉得,活着,哪怕是“巴巴地活着”,也是一件值得用尽全力去嘶吼的事情。
要是你嫌余秀华太“烈”,想找点更温润,更需要品的,那我得把木心先生请出来。
读木心的诗,得有好天气,好茶,或者,一杯威士忌。他不是那种让你情绪激荡的诗人,他是那种会让你读着读着,就忍不住轻轻叹一口气,然后觉得“啊,原来可以这样”的诗人。我最常翻的是《云雀叫了一整天》。木心的诗,有种老派的克制和贵气。他的句子短短的,像格言,但里面藏着巨大的留白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况味。
“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”
你看,多简单的一句话。可这里面有多少故事?多少失去和怀念?他不说。他就那么淡淡地摆在那儿,像一枚光滑的雨花石,让你自己去摩挲,去感受里面的纹理和温度。他的诗,充满了智性的狡黠和一点点不易察arle的悲悯。他看透了很多事,但不说破,他用一种近乎“轻佻”的姿态来处理沉重。读他的诗,像是在跟一个极聪明的、见过大世面的老先生聊天,他不会给你上课,他只会偶尔眨眨眼,递给你一句让你回味半天的话。这种感觉,妙不可言。
如果你想看看,诗歌这把手术刀,是如何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,剖开一个惊人的横切面,那你必须认识维斯拉瓦·辛波斯卡。
这位波兰的老太太,是我心中的“惊喜女王”。她的诗集,比如流传最广的《万物静默如谜》,每一首都像一个精巧的魔术。她总能从你最意想不到的角度切进去,写洋葱,写火车站,写失物招领处,写一个女人的背影,写恐怖分子。她把那些我们日日所见、熟视无睹的东西,放在一个全新的显微镜下,让你惊呼:“天哪,我怎么从没这么想过!”
“两个句号,亲热得像一对小苍蝇”
谁会这么形容句号?只有她。她的诗里充满了这种奇妙的比喻和惊人的想象力。她不是那种浪漫到不着边际的诗人,她极其冷静,甚至有点冷酷。她用一种哲学家的思辨,加上孩童般的好奇心,去审视这个世界。读她的诗,最大的乐趣就在于那种“智力上的快感”。你会不断地被她的发现所折服,感觉自己的大脑被她重新格式化了一遍。她让你明白,诗意,不必去远方寻找,它就藏在你身边的每一个细节里,只要你有足够的好奇和一双不被蒙蔽的眼睛。
接下来,我想说一个可能会让你感到“不适”的诗人,保罗·策兰。
这绝对不是一次轻松的阅读。策兰的诗是破碎的、浓稠的、黑暗的。他是德语诗人,但他的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,德语于他而言,既是母语,也是“凶手的语言”。他就在这种巨大的撕裂中写作。他的诗,尤其是后期,几乎是在用德语的残骸、词语的碎片来搭建。推荐他的任何一本精选诗集,但你要做好心理准备。
读他的诗,你无法一目十行。你可能需要为一个词,一个意象,停留很久很久。他的诗里充满了扭曲的语法、古怪的生造词和沉默的断裂。
“黑色的牛奶,清晨我们喝你夜晚我们喝你中午我们喝你,黄昏我们 hē nǐ”(注:此处故意模仿策兰对语言的破坏感)
这著名的《死亡赋格》里的句子,就是这种感觉。它不是为了优美,它是为了铭记创伤。读策兰,像是在黑暗的矿洞里摸索,偶尔会碰到一小块钻石,那光芒会刺痛你的眼睛。他的诗不负责治愈,他负责展示伤口本身。如果你觉得生活过于平顺,如果你想触碰语言和存在的边界,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,去策兰的世界里走一遭,你会对“诗”这件事,有全新的,甚至是颠覆性的认识。
最后,说回我们自己的古人吧。李白杜甫白居易,都太好了,但也太“公共财产”了。我想推荐一个我私心里最爱的,那个可爱得冒泡的胖子——苏轼。
别把他当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大文豪。你就当他是一个被贬到天涯海角,还能研究怎么吃猪肉、怎么酿酒、怎么在月下散步的乐天派邻家大叔。读苏轼的诗词,一定要找一本注疏详尽的,比如中华书局出的版本。因为你需要知道他写这首词的时候,又被贬到哪个鬼地方了,又在跟哪个朋友插科打诨了。
你读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,会为他的深情落泪。但你转头读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,又会为他的豁达开怀大笑。他把最深沉的痛苦和最真实的生活乐趣,毫不违和地揉在了一起。他告诉你,人生就是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我特别喜欢他那些记录生活细节的“小诗”。写刚插秧的田,“无田似我犹欣舞,何况田间望岁心”。写朋友送的笋,“长江绕郭知鱼美,好竹连山觉笋香”。这家伙,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生活家。他把生活嚼碎了,咂摸出里面的甜味,然后告诉你:“嘿,哥们儿,尝尝?”
读苏轼,你会觉得,那些官场失意、人生起落,都成了他诗酒文章的下酒菜。他教给我的,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审美,更是一种面对操蛋生活的,极其强大而温柔的姿态。
这个书单非常个人化,甚至可以说有点任性。它不能代表诗歌世界的全部,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。但它们,都是曾经在某个深夜,或者某个无所事事的午后,确确实实地击中过我,拉了我一把,或者给了我一个狡黠的微笑的书。
诗歌不是什么圣殿里的装饰品,它就是生活本身。它就是你走在路上,突然闻到的一阵桂花香;是你久别重逢,想说很多话却最终只是拍了拍对方的肩膀;是你在万念俱灰时,看到墙角一株迎着光生长的小草。
而这些书,就是一些路标,指向那些被我们忽略了的风景。去找一本吧,随便哪本,翻开它,也许,你也能找到你的“同谋”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48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