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咱们今天不聊那些供在神坛上的“圣经”,聊点能真的塞进包里,在办公室见缝插针翻几页,看完能让你第二天走进教室时,眼神里少点迷茫,多点“妖孽哪里跑”的底气的书。
一、 新手“保命”系列:先站稳,再谈情怀

刚上讲台的你,是不是觉得整个教室就是个马蜂窝?这边有人传纸条,那边有人窃窃私语,你刚吼了一嗓子,后排直接趴倒一片开始“思考人生”。这时候,什么爱的教育,什么春风化雨,都先放放。活下来,是第一要义。
首推,不,是必须人手一本的,是《班主任工作第一年》以及《班级管理的101个细节》这类书。
别嫌它土,别觉得它不够“高大上”。这玩意儿就像学开车时的教练手册,告诉你方向盘往哪打,刹车在哪儿。书里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,全是场景、案例、怎么办。比如,学生当堂顶撞你怎么办?收上来的手机怎么处理最稳妥?开学第一次班会说什么才能镇住场子?这些都是血淋淋的实战经验。它不会教你成为教育家,但它能让你在最初的混乱里,找到一个支点,不至于第一脚就踏空,摔得太惨。读这种书的感觉,就像一个老班主任在旁边拍着你的肩膀说:“别慌,小伙子/小姑娘,当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,这招你试试。”
还有一本,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成功学,但意外地好用——《高效能教师的28个细节》。这本书强就强在“细节”二字。它不跟你扯宏大的教育叙事,它告诉你,你的眼神应该怎么给,你的提问应该怎么设计,甚至你的站位都有讲究。初中生,尤其是一群荷尔蒙爆棚的半大孩子,他们对非语言信息的敏感度超乎你想象。你以为你在讲课,其实他们在“读”你。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不动声色地释放“我很专业,我掌控着一切”的信号。
二、 “读心”进阶系列:不只是管住,更是看懂
当你勉强能在课堂上站稳脚跟,你就会遇到新的瓶颈。你会发现,有些孩子,你用尽了所有“术”,他依然油盐不进。那个永远低着头,眼神躲闪的女孩;那个用尽一切办法挑衅你,仿佛在说“快来关注我”的男孩。这时候你才明白,管理只是表层,走进内心才是根本。
这时候,我强烈推荐你看一些跟心理学沾边的书。
《正面管教》这本书,很多人推,但我要说,别把它当成操作手册,要把它当成一种“思维转换器”。它最核心的理念是“和善而坚定”。我们常常要么过于和善(变成了讨好),要么过于坚定(变成了专制)。这本书会用大量的案例告诉你,如何找到那个平衡点。它教你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,让你从“这孩子怎么又犯错了”的恼怒,转变为“他这么做,是想获得什么呢?”的思考。这种视角的转换,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一跃。
另一本,可能有点“偏”,但我个人极度推崇——《非暴力沟通》。这本书简直是师生沟通、亲子沟通甚至夫妻沟通的“法宝”。我们每天都在说话,但有多少是有效沟通?“你怎么又没写作业!”这是命令和指责。“我看到你的作业本是空的,我感到很担心,因为我希望你能跟上进度,获得好成绩。”这是观察、感受、需求、请求。同样一件事,换种说法,效果天差地别。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极度渴望被尊重、被理解的阶段,你粗暴的语言,只会让他们把心门关得更紧。学会“非暴力沟通”,等于拿到了一把能打开那扇门的万能钥匙。
三、 “内功”修炼系列:丰盈自己,才能照亮他人
当班级管理和学生沟通都逐渐顺手,你可能会陷入一种职业倦怠。每天重复着相似的内容,处理着相似的问题,激情被琐碎消磨殆尽。这时候,你需要读一些能提升你“内力”的书,让你重新审视“教师”这个身份。
帕克·帕尔默的《教学勇气》,这本书我每年都会重读一遍。它不教你任何技巧,它只探讨一个核心问题:我是谁?我为什么要当老师?它告诉你,教学的本质,是教师生命对学生生命的敞开与影响。当你感到疲惫、恐惧、迷茫时,这本书能给你一种深深的慰藉和力量。它让你明白,你的恐惧和脆弱都是正常的,而真正的教学,恰恰是从接纳这份脆弱开始的。它会把你的目光从学生身上拉回到自己身上,让你去关照自己的内心。一个内心枯竭的老师,是没办法给学生带来生命活力的。
还有李镇西老师的《做最好的老师》。李老师的书,好就好在真实、接地气,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,但脚又踩在坚实的土地上。他会把他几十年的教育思考、实践、反思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。读他的书,你会觉得教育这件事,虽然辛苦,但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幸福感。他会让你重新燃起对这份职业最初的热爱,让你相信,一个老师,真的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。
四、 “开阔眼界”的“闲书”:跳出教育看教育
最后,我想说,别只看教育类的书。一个优秀的初中老师,绝对不能只是一个“教书匠”。你的视野,决定了你能带给学生什么样的高度。
去读读历史。比如《人类简史》,它能给你一个宏大的时空坐标,让你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,能信手拈来地告诉学生,这个东西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处于什么位置。这种格局,是学生在课本里学不到的。
去读读科幻。比如刘慈欣的《三体》(当然,读点短篇也行)。科幻的魅力在于它能激发最极致的想象力,并探讨一些终极问题。当你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宇宙、未来、人性的选择时,那种思想的碰撞,远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有价值。
去读读好的小说和散文。它们能让你保持对语言的敏感,保持一颗柔软而丰富的心。你读过的故事,你感受过的情感,都会内化成你的气质,最终通过你的言谈举止,传递给你的学生。一个能和学生聊村上春树、聊余华的老师,本身就是一本引人入胜的“书”。
最终,书单只是一个起点,是一个路标。真正重要的是,在读完之后,合上书本,走进教室,去实践、去碰撞、去反思。把书里的东西,变成你自己的血肉。
书架上的书再多,也代替不了你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,对另一群活生生的、正在成长的人的真诚关怀与智慧引领。
最终,最好的那本书,是你自己这本,是你在日复一日的琐碎、疲惫、欢欣与感动中,亲手写下的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34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