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吧,既然非要问,那我就不藏着掖着了。我这人,做编剧这么多年,从给别人当枪手,到自己项目落地,再到看着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,一路走来,见过太多。与其捧着那些结构书发呆,不如先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深一点、广一点。
如果非要我说书,那我先推几本,你听好了——它们可能不是你想象中那种“教你写剧本”的玩意儿,但它们,绝对是能开眼、入心、提笔的宝贝。

首先,扔掉你手头所有关于“三幕剧”和“英雄之旅”的速成指南。那些东西,看完一遍就够了,知道个大概框架,别钻牛角尖。你真以为把所有故事都套进一个模子,就能写出好东西?那不成流水线上的罐头了。我常说,结构是骨架,但血肉和灵魂,得你自己去填充。
所以,第一类,我推荐的,是那些真正洞察人性的文学巨著。别撇嘴,以为文学是文学,影视是影视。剧本,说到底,是人的故事,而人性,是所有故事的底色。
你得去看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。别怕它厚,别怕它文言。它里面那些人物,每一个都活生生,有血有肉,带着各自的爱恨嗔痴,各自的命运纠缠。贾宝玉的痴情,林黛玉的敏感,薛宝钗的圆滑,王熙凤的泼辣与精明……这些人物弧光,不是麦基能教出来的。它是生活百态的缩影,是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,是情感流动的精密仪器。你看凤姐如何操持家务,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,那简直是宫斗剧的鼻祖,职场宝典的范本。她的对话,句句带着机锋,字字珠玑,既能捧杀,也能敲打。看懂《红楼梦》,你对人物动机、情感驱动、社会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,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。它能帮你建立起一个复杂而宏大的世界观,让你笔下的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。
再来,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,尤其是那些看似平淡,却充满荒诞与悲凉的作品。他笔下的人物,多是些小人物,被生活挤压,被命运戏弄,他们挣扎,他们屈从,他们内心的小世界,被刻画得入木三分。他的对话,不华丽,却充满了潜台词,往往一句寻常的话语,背后藏着万丈波澜。学会看潜台词,你就学会了写有深度的对话。电影、电视剧里,最怕的就是台词把所有东西都说明白了,那多没劲?观众又不是傻子。你得留白,得让人物的话语像冰山一样,水面下藏着更巨大的部分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完全不提结构,但我要说的,不是《故事》那种手把手教的。我推荐你去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。是的,老掉牙了,但为什么它能流传几百年?因为它直抵人类情感最深处。《哈姆雷特》的犹豫与复仇,《麦克白》的野心与毁灭,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的爱情与宿命。他笔下的冲突,是人物内心与外部环境的巨大撕裂。他的情节设置,环环相扣,高潮迭起,但又那么自然。更重要的是,他的台词,是诗歌,是哲理,是语言的魅力。读莎士比亚,你能感受到语言的力量,它如何能构建人物,如何能推进剧情,如何能表达宏大主题。别总想着白话,有时候,一点点诗意,一点点古典,能让你的剧本瞬间提升质感。
这第二类书,是关于哲学和心理学的。别惊讶,编剧不是码字匠,编剧是思考者。如果你想写出有深度、有生命力的作品,你就得去思考人为什么而活,人性的边界在哪里,选择的意义是什么。
加缪的《局外人》和萨特的《恶心》,这些存在主义的经典,它们不是直接教你写作,但它们会让你重新审视世界的荒谬,个体的孤独,自由的沉重。当你对这些有了感触,你笔下的人物困境,就不会停留在表面。他们的挣扎会更真实,他们的选择会更动人。当你理解了“人是被判处自由的”,你笔下的主角,面对每一次抉择,背负的重量都会变得不一样。
再深入点,去翻翻弗洛伊德和荣格。不用你成为心理学专家,但了解一点潜意识、原型、集体无意识,对你塑造人物,理解人物动机,会有极大的帮助。为什么一个角色会做出看似不合理的举动?为什么他会对某种符号情有独钟?这些都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找到一丝线索。它能帮你搭建起人物的内在逻辑,让他们的行为不再是编剧为了推动剧情而强加的。
第三类,是非虚构类的。历史书、人物传记、社会学报告、人类学研究。你以为你的生活经验够了?远远不够。你的世界观,你的知识储备,决定了你能写出多大的格局。
《人类简史》,尤瓦尔·赫拉利那家伙,虽然争议不少,但他确实以一种宏大的视角,梳理了人类发展的脉络。读完它,你会对文明的进程、群体的行为模式、观念的形成与演变有全新的认识。这对于你构建历史剧、科幻剧的世界观,理解社会背景如何影响个体命运,简直是醍醐灌顶。
还有那些优秀的传记文学,比如《史蒂夫·乔布斯传》,或者《俾斯麦传》。看他们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生命,走向卓越或毁灭。他们决策的逻辑,他们面对困境的态度,他们人性的弱点与光辉,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故事素材,更是人物塑造的绝佳教科书。你会发现,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,远比你虚构的更精彩、更复杂。
当然,我还想特别强调一点——观察生活本身。这比任何书都重要。你得是个生活的偷窥者,是个人性的捕猎者。
去菜市场听大爷大妈们为了几毛钱争论,去咖啡馆偷听陌生人的谈话,去医院感受生离死别,去警局看看人间百态。那些不经意的表情,脱口而出的粗口,微妙的眼神交流,这些都是最鲜活的对话素材,最真实的情绪爆发点。
我认识一个编剧朋友,他有个习惯,每天坐地铁,不是玩手机,而是观察。他能从一个姑娘的衣着、神态、手机屏保,推断出她的职业、心情,甚至她正在经历的烦恼。这听起来有点变态,但这就是一个编剧必须具备的职业病。你得像个侦探一样,去挖掘生活背后隐藏的故事。
所以,你看,我推荐的这些书,没有一本是直接教你“怎么写剧本”的。那些技巧性的东西,网上随便搜搜都有,但灵魂和深度,是那些教你“怎么写”的书给不了的。
最后,我想说,多读小说,尤其是那些经典小说,远比你看一百本“编剧指南”更有效。因为小说天然就是故事的载体,它有完整的情节,有鲜活的人物,有细腻的描写,有深刻的内涵。你从小说里学到的叙事节奏、人物动机、情感表达,是那些剧本工具书永远无法替代的。读完小说,再尝试着把它们改编成剧本,自己动笔去拆解,去转化。这过程,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来得更刻骨铭心。
编剧这行,真不是靠几本书就能撑起来的。它需要你饱读诗书,更需要你阅尽人间百态。那些被你读过、经历过、思考过的东西,终将融会贯通,化作你笔下源源不断的灵感,成为你故事的血肉。所以,别再问“好写”的书了,去读那些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深刻、更有趣的人的书吧。等你这人儿有了深度,你的笔下,自然也就能淌出有分量的好故事来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26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