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红色经典”这几个字,一说出来,很多人脑子里立马就杵着一串名字:老三篇、红岩、闪闪的红星…… 但真要说点啥,又好像有点空。今天我这老胳膊老腿,就想跟大伙儿唠唠,到底啥是真·红色经典,为啥值得咱们翻出来再看看,我个人心里有几本,觉得是绕不过去的坎儿。
首先得说,《牛虻》。这书,年轻时候读,那叫一个热血沸腾。西蒙和琼玛,还有那个深沉的父亲,他们的牺牲,他们的理想,一股脑儿地往你心窝子里钻。尤其是那个“没有永恒的祖国,只有永恒的母亲”的典故,虽然是历史的剪影,但那种为了信念,不惜一切的劲儿,怎么说呢,现在这社会,真的太需要这股劲儿了。它不是那种“歌颂”式的,它有挣扎,有痛苦,有爱恨纠缠,这才是真正的“经典”,它能让你心疼,让你思考。我小时候,反复看那几个片段,眼睛都哭肿了,感觉自己也变成了那个为了自由奔跑的少年。

再来,《红岩》。这本书,我第一次读,大概是初中?那时候,对“特务”的想象,全来源于书里的龙潭虎穴。江姐的“竹签子”酷刑,我至今还记得,那不是电影里的血腥,是刻在文字里的坚韧。许云峰,成岗,他们身上那种“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”的气魄,想想就觉得,人,真的能活出另一种高度。有时候,我站在窗边,看着外面车水马龙,心里就会想,这些人,他们当年守护的,到底是什么?是和平?是自由?还是某种我们现在已经模糊的概念?《红岩》它让你窥见了那个年代的黑暗,但也让你看到了光,那些在黑暗中绽放的光芒,是真真切切的。
还有,《创业史》。这本书,很多人可能觉得有点“土”,毕竟讲的是农民如何改变落后面貌。但你细品,它里面的人,梁生宝、郭世昌,他们身上那种“不服输”的精神,那种“跟命运较劲”的劲头,简直了。从一穷二白,到村子富裕起来,这中间的多少汗水,多少矛盾,多少次的跌倒再爬起,都被写得活灵活现。我觉得,这才是最朴实,也最动人的“红色”,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,而是扎根在土地里的生命力。我爸,我爷爷那辈人,他们的人生,多少都有点《创业史》的影子。那种艰苦奋斗,白手起家的故事,能给我们这些养尊处优的年轻人,好好上一课。
当然,不能不提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。保尔·柯察金,这个名字,是多少人心中的英雄符号。他的一生,那真叫一个坎坷,也叫一个“生”!从革命的激情,到身体的残疾,再到精神上的挣扎,他好像把人生所有的苦都尝了个遍,但就是不倒!“生活就像大海,只有意志坚强的人,才能到达最后的胜利彼岸。”这句话,我时不时就想起。它教会我们,困难不是用来吓退我们的,是用来磨砺我们的。这本书,它给我的感觉,是一种钢铁般的意志,一种永不熄灭的生命火焰。
我还想推一本,可能没那么“主流”,但我觉得特别有味道的,《吕梁英雄传》。这书,写的都是些“土八路”,没那么光鲜亮丽,甚至有点粗粝。但正因为这样,它才真实。那些农民出身的战士,他们的淳朴,他们的勇敢,他们的智慧,在战争的熔炉里,被锻造成了真正的英雄。里面的许多桥段,比如“一打三”,比如“借东风”,都充满了民间智慧和顽强生命力。它让我们看到,英雄不是天生的,是可以从人民中走出来的。
为什么我们要读这些“红色经典”?我觉得,不是为了去“忆苦思甜”,也不是为了背诵那些大道理。而是因为,在这些故事里,我们能看到一种精神的传承。那种为理想燃烧的热情,那种面对苦难的坚韧,那种对人民的深情,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检验,依然闪闪发光的东西。
现在的社会,节奏太快了,诱惑太多了,人很容易迷失,很容易焦虑。这时候,翻翻这些老书,就像给自己“充充电”。它们提醒我们,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。是浮华的物质?还是内心的坚守?是短暂的享乐?还是长久的追求?
而且,我觉得,这些书,它们写的是人。有血有肉的人,有他们的爱恨情仇,有他们的挣扎和抉择。不是脸谱化的符号,而是活生生,会呼吸的个体。当我们读懂了他们,也更容易读懂自己,读懂这个时代。
所以我说,别把这些书当成老古董,它们是宝藏。《牛虻》里的浪漫主义情怀,《红岩》里的坚贞不屈,《创业史》里的脚踏实地,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里的生命顽强,《吕梁英雄传》里的人民智慧,这些,都是滋养我们心灵的,不朽的养分。
读懂了它们,你可能会对很多事情,有了新的看法。你会明白,为什么有些东西,值得我们去拼、去闯、去守护。这,就是红色经典的魅力,永远不会过时,只会越品越有味道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1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