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送》,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说不出的味道。第一次看的时候,我还在上班,午休,咖啡旁边放着,翻着翻着,眼泪就下来了。你知道吗?那种感觉,不是撕心裂肺的哭,而是一种,淡淡的,却能渗透到骨头缝里的伤感。她写她自己的孩子,写她自己的父母。那些微小的细节,比如孩子走出去的背影,你追着,却怎么也追不上;比如父母的老去,一天天,一天天,你看着,却无能为力。她说,“我一直在等,等你回头。”哎,这句话,听着就心酸。尤其是我自己做了父母之后,再看这本书,更是体会深刻。孩子长大,终究是要离开你的,就像你小时候,父母也一定送过你。这份“目送”,是人生最无奈,也最真实的体验。它让你明白,有些人,有些事,你只能看着,看着他们,从你的世界里,慢慢地,慢慢地,渐行渐远。
还有《亲爱的安德烈》。这本书,是我当年送给家里侄子的。那会儿他上高中,正是叛逆期,跟父母总是杠。我看了,觉得这简直是父母跟孩子之间“对话”的教科书。龙应台跟安德烈,那可真不是那种“你听我的”的家长,也不是那种“我什么都对”的孩子的沟通方式。他们有争吵,有不理解,有妥协,但更多的是,一种真诚的,笨拙的,想要靠近的努力。她写安德烈,写他在欧洲的生活,写他对世界的看法,写他对家人的疏离。她试图去理解,去包容,但又忍不住自己的忧虑和失望。“我最不能原谅我的,就是我从来没有,没有一刻,不是真心的爱着你。”这句话,我读着,心里也是五味杂陈。有时候,爱太深,反而不知道怎么表达,怎么去真的走进对方的世界。这本书,让我觉得,跟孩子沟通,真的不能只靠吼,也不能只靠说教,而是要用心去听,去感受,去陪伴。

要是你想看看她更“硬核”一点的,我推荐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》。这本书,我敢说,绝对不是你想的那种历史书。它没有那些冰冷冷的史料,没有那些宏大的叙事。它写的是“小人物”,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,被裹挟的,普通人。那些被卷入战争,颠沛流离的人们,他们的故事,才是真正触动人心的。她走访了无数人,听他们讲那些口述的历史。那些破碎的记忆,模糊的脸庞,还有那些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。她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,而是让你看到,在历史的背后,有多少生命的悲歌,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。读这本书,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,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脸上的迷茫和绝望,也看到了他们微弱的希望。它让你知道,历史,从来都不是只有一种声音。
另外,《人生 G.O.O.D. TO BE REAL》,这本书,我当时是在一个旧书摊上淘到的,感觉是个意外的惊喜。它更像是她随笔的集结,里面有对艺术的看法,对生活的感悟,对社会现象的观察。风格会更跳跃一些,有时候会有点辛辣,有时候又很温柔。她会在里面谈论一些她旅行中的见闻,一些她读过的书,一些她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。你读着,会觉得,哇,这个人,太有意思了!她好像什么都看得透,又什么都放不下。她敢于质疑,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意,但同时,她也保持着对生活最基本的热爱和好奇。这本书,会让你觉得,人生真的有很多种活法,也有很多种思考的方式。
龙应台的书,不是那种你能一口气读完,然后就丢在一边的。它会沉淀在你心里。每一次重读,你可能都会有新的感受。因为你自己的生命经历也在变化,你在人生不同阶段,看她的文字,体会到的东西,也会不一样。她写的东西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自己,照出我们可能忽略的东西。
我有时候觉得,龙应台写的东西,就像是一种提醒。提醒你,别忘了关心身边的人;提醒你,别忘了思考生活的意义;提醒你,别忘了,你曾经也是个有血有肉,有情感,有灵魂的人。她的文字,没有华丽的辞藻,但却有着最直接的,最击中人心的力量。
如果你问我,龙应台的书,最值得推荐的,我可能会说,《目送》。因为它讲的是人生最普遍,也最深刻的“离别”。但如果你想更了解她这个人,想看看她更广阔的视角,那《亲爱的安德烈》和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》也绝对不容错过。其实,她的每一本书,都值得你,慢慢地,细细地,去品味。不要急,找个安静的下午,泡上一杯茶,然后,就让她的文字,带你走进一个,属于你自己的,和她的世界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09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