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一开始听到“书籍推荐程序”这几个字,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算法,而是我妈那个老式收音机,有时候randomly播到一首歌,哎呀,正是我心坎上,那感觉,绝了!有点像现在这些推荐程序,不过,它们可没我妈收音机那么随性,要“智能”得多,也复杂得多。
市面上这些推荐程序,你别说,还真不少,而且各有各的玩法。最常见,也是最深入人心的,大概就是那些电商平台的推荐了。你打开淘宝、京东,或者亚马逊,它不像你直接去搜索你想买的书,它会“猜”你喜欢什么。这背后,其实就是你的浏览历史、购买记录,甚至是你收藏过、加过购物车的书籍,都成了它分析你口味的“原料”。它会分析,你是不是经常买历史书?那好,给你推点最近新出的历史读物,或者跟你口味相似的“别人”都在看什么。这种推荐,就像个勤劳的店小二,总在你身边晃悠,指着角落里堆着的几本书,说:“客官,您看这几本,保准您喜欢!” 有时候,它还挺准的,让你觉得“哇,他们怎么知道我缺这本!” 但有时候,也挺让人哭笑不得,你刚搜了本育儿书,它就给你推来一堆婴儿奶粉广告,书?影子都没了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“协同过滤”吧,看大家喜欢啥,就给你推啥。

然后,还有那种阅读APP里的推荐。像豆瓣读书、微信读书、Kindle等等,它们更侧重于你阅读的行为。你读了什么书,读到多少页,读完后有没有打分、写书评,这些都非常重要。豆瓣就更不用说了,那个评分系统,还有“猜你喜欢”的功能,简直是书虫们的圣地。它会分析你读过的书的类别、作者、题材,然后给你推荐同类别的书,或者你喜欢的作者的新作。这种推荐,更像是个懂你的老朋友,它知道你最近迷上了某个历史时期,就会专门给你找找相关的好书。微信读书,因为它有社交属性,你朋友圈里的人在看什么,你也会受到影响。有时候,看别人分享的书单,那种感觉,比程序自己推荐,可能更有温度,也更值得信赖。
再往深了说,还有一些内容聚合类的APP,比如今日头条、百度信息流,它们虽然不是专门做图书推荐的,但你经常阅读和关注的领域,它们也会时不时地给你推点“知识类”的内容,里面就包含了不少书。这种推荐,就比较“泛泛而谈”了,它不会深入到某本书的细节,更像是基于你整体的兴趣画像,给你推送一些“相关”的知识点,而其中可能就有一本书。这种方式,优点是覆盖面广,缺点是可能不够精准,有时候会推荐一些“擦边球”的书籍。
还有一种,我个人挺喜欢的,就是那种基于“书单”和“推荐语”的程序。比如一些读书博主的公众号,或者专门做图书推荐的网站、论坛。他们不像算法那么冰冷,而是有人工的筛选和解读。他们会给你推荐一本好书,然后告诉你为什么它好,这本书讲了什么,适合什么样的人来看。这种推荐,就像一个有品位的“书童”,不仅给你挑书,还给你讲书里的故事,让你还没翻开书,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。这种“人工+社区”的模式,虽然不像算法那样能够实时更新、海量推荐,但它的专业性和人情味,是算法很难替代的。有时候,你看到一个你信任的博主,郑重其事地推荐一本书,那种感觉,远比程序给你推一堆“热门书籍”来得踏实。
哦,对了,还有一些图书馆的系统。你借了什么书,它也会根据你的借阅记录,给你推荐一些“可能感兴趣”的书。虽然这种推荐,相对来说比较“基础”,但胜在免费,而且对于一些不太熟悉图书分类的人来说,也是个不错的起点。
总的来说,这些推荐程序,无非就是几种逻辑在玩:
- 内容相似性 : 你喜欢A,那就给你推B,因为A和B有很多共同点。
- 用户相似性(协同过滤) : 你喜欢A,跟你口味相似的人还喜欢B,那我就给你推B。
- 行为分析 : 你看了什么、买了什么、读了什么,根据这些行为来预测你下一步可能喜欢什么。
- 人工精选/社区推荐 : 专家、博主、或者跟你一样喜欢读书的人,把他们认为好的书推荐给你。
我个人的感觉是,没有任何一个程序是完美的。算法推荐,有时候确实能给你惊喜,发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好书,但它也很容易把你困在“信息茧房”里,让你只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,从而限制了你的视野。而人工推荐,虽然温暖,但毕竟是个人的品味,不一定适合所有人,而且更新速度和覆盖面也有限。
所以,我的建议是,要学会“杂糅”。不要只依赖某一种推荐方式。既要信任算法给你的“惊喜”,偶尔点开看看它推荐的书,没准就挖到宝了。也要主动去寻找那些“有温度”的推荐,关注一些你喜欢的读书博主,逛逛豆瓣小组,看看别人都在讨论什么书。更重要的,是保持自己的好奇心。即使程序给你推荐了一万本书,最终让你心动的,往往还是那本你偶然在书店看到,或者朋友随口提起,然后自己主动去挖掘的书。这才是阅读的乐趣,不是吗?它不是被动接收,而是主动探索的过程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0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