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们说,想从浩如烟海的书籍里,找到能“平替”《盗墓笔记》的,那简直是痴心妄想!它那种独一无二的味儿,谁都学不来。但咱们可以曲线救国,找那些在某个维度上,能给咱们相似快感的。
首先,也是最没争议,甚至可以说是必选项的,当然是《鬼吹灯》系列!

你别跟我翻白眼,觉得这是废话。不,这绝不是废话,这是溯源!没有《鬼吹灯》开山立派,哪来后面的“盗墓宇宙”?南派三叔自己都说过,他最开始是受了《鬼吹灯》的启发才动笔的。所以,如果《盗墓笔记》是你们的“初恋”,那《鬼吹灯》就是那位稳重、深邃、带着几分江湖气的“长兄”。
我个人觉得,《鬼吹灯》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,在于它的真实感。天下霸唱写地下的东西,不是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,他把《易经》八卦、风水堪舆、各种稀奇古怪的民俗野史,还有建国后那些禁忌的神秘部队传说,全都巧妙地揉捏在一起,给你呈现了一个仿佛真的存在过的地下世界。胡八一他们那一套“摸金校尉”的行事准则,什么“人点烛,鬼吹灯”,什么“鸡鸣灯灭不摸金”,简直就是一套完整的职业规范,让人读起来特别有代入感。你会觉得,嗯,如果真的有盗墓这行,那八成就是这样的。那种粗犷、野性、带着点“土味”的浪漫,和《盗墓笔记》吴邪他们那种更偏向“现代探险队”的感觉,是截然不同的。一个像是在黄沙漫天的西北戈壁深处,一个则更像是在江南水乡的古老祠堂底下,各有各的韵味。如果你喜欢《盗墓笔记》里那些巧妙的机关、离奇的布局,那《鬼吹灯》里那些“寻龙诀”、“分金定穴”的本事,以及各种令人拍案叫绝的地下工事,绝对会让你大呼过瘾!而且,《鬼吹灯》在人物塑造上,胡八一、王胖子、Shirley杨,三个人个性鲜明,关系铁得跟铁块似的,那种患难与共的兄弟情,跟“铁三角”何其相似!
如果说《鬼吹灯》是直接的“同类型替代”,那么接下来我要推荐的,可能就有点跳脱了,但相信我,它能给你们带来另一种深沉的“满足感”——那就是那些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散文或者文化随笔。
你们可能要问了,这跟盗墓有啥关系?听我讲啊!《盗墓笔记》最让我着迷的,除了那些惊险刺激的桥段,还有什么?是它骨子里对历史和文明的深层思考!那些古墓,那些殉葬品,那些青铜器上的铭文,背后承载的,不就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沉浮吗?我们追随吴邪他们下斗,不只是为了看粽子和怪物,更是为了揭开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秘密,为了触碰那些曾经鲜活却又归于尘土的灵魂。
所以,我强烈建议你们去翻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,比如《文化苦旅》。他写的那些古道、那些古迹、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角落,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文明的追溯和感悟。读他的文字,你会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,仿佛能听到古人在耳边低语,能触摸到那些斑驳城墙上的岁月痕迹。虽然没有盗墓的惊心动魄,但那种对宏大历史背景的追溯、对文化脉络的梳理,那种深邃悠远的意境,会让你在《盗墓笔记》之后,找到另一种更偏向精神层面的共鸣。你会开始思考,吴邪他们所追寻的“终极”,是不是也隐藏在这些被遗忘的文化符号之中?这种阅读体验,更像是一场“文化盗墓”,在字里行间,挖掘那些被埋藏的精神宝藏。
再接着,如果你们喜欢《盗墓笔记》里那种层层剥茧的悬念,那种智力上的博弈,以及角色之间深厚的羁绊,那么金庸的武侠小说,绝对值得一读!
对,你没听错,就是金庸!你可能会觉得,一个江湖侠客,一个地下探险,风马牛不相及。但仔细想想,金庸小说里,哪一部不是大悬念开局?《天龙八部》里乔峰的身世之谜,《倚天屠龙记》里屠龙刀和倚天剑的秘密,哪一个不比盗墓笔记里的“终极”来得震撼?而且,金庸笔下的江湖,是一个规则严明又充满变数的世界,各种门派林立,各有各的武功秘籍,各有各的恩怨情仇。这和盗墓笔记里“老九门”的复杂关系、各大势力盘根错节的阴谋,异曲同工!
更别提金庸小说里那份“侠之大者”的情怀,那种为国为民的责任感,以及兄弟情、师徒情、爱侣情之间的纠葛。吴邪、胖子、小哥,他们之间的羁绊,难道不是现代版的“江湖义气”吗?小哥肩负的家族使命,吴邪从一个普通人逐渐被卷入这个世界,最终变成“棋子”又试图“破局”的成长历程,这些人物弧光,在金庸的经典武侠小说里,都能找到无数的对照和共鸣。你看《笑傲江湖》里令狐冲的潇洒不羁,却又被命运推着走,是不是有点小哥的影子?那种个人命运在宏大背景下挣扎的无力感与不屈不挠,金庸写得入木三分,绝不输于三叔笔下的任何一个角色。读金庸,你会发现,虽然没有诡异的古墓,但人心的险恶、江湖的叵测,其惊险刺激程度,绝不亚于面对千年古尸。
如果你对《盗墓笔记》里那些超出常理的设定,那些神秘莫测的生物,甚至那一点点克苏鲁式的未知恐惧情有独钟,那么,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西方的奇幻探险文学,甚至是恐怖文学。
不是说要你直接去看克苏鲁神话,那玩意儿有点“门槛”。但你可以尝试一些受其影响的作品,或者那些经典的老牌探险小说。比如说,H.P.洛夫克拉夫特(H.P. Lovecraft)的作品,他的那种“宇宙恐惧”,对未知、对远超人类理解范畴的存在的描绘,虽然没有直接的盗墓元素,但其营造的压抑、绝望、毛骨悚然的氛围,以及故事背后那些宏大而又冰冷的“真相”,和《盗墓笔记》里,那些远古文明的遗迹、那些非人类的守护者、那些关于“终极”的冰冷线索,简直是神形兼备!那种“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”,那种“不可名状的恐惧”,读洛夫克拉夫特,绝对会让你再次感受到那种被冰冷巨手扼住喉咙的窒息感。
再比如,像儒勒·凡尔纳(Jules Verne)的《地心游记》或者阿瑟·柯南·道尔(Arthur Conan Doyle)的《失落的世界》这种经典的科学幻想探险小说。它们没有古墓,但有深埋地下的未知世界,有与世隔绝的神秘生物,有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探险家。那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,那种在绝境中求生的毅力,那种不断解开谜题的成就感,都会让你找到阅读《盗墓笔记》时,最纯粹的探险乐趣和智力挑战。只不过,它们的基调会更“光明”一些,没有那么多阴谋和宿命的沉重,更偏向于纯粹的冒险精神。
最后,我想再推荐一类,也是最容易被忽视,却最能补足《盗墓笔记》“碎片化信息”的——那就是各类民间故事、志怪笔记,或者现代的都市传说集。
《盗墓笔记》里很多设定,比如禁婆、尸蟞、鬼打墙,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,很多都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民间传说和神话体系。当你读完《盗墓笔记》,对这些奇诡元素意犹未尽时,不妨去翻阅一些经典的志怪小说,比如《聊斋志异》,或者袁枚的《子不语》。你会发现,原来我们老祖宗的想象力,简直是天马行空,鬼怪精魅,狐仙妖冶,各种离奇古怪的故事,比三叔笔下的大多数生物都要来得更生动,更具有地方特色。虽然这些书没有连贯的剧情,但它们能让你更深入地理解《盗墓笔记》中那些诡异设定的文化根源,你会发现,原来这些“下斗”的设定,都来源于我们民族对未知、对死亡、对神明的独特想象。
甚至,可以看看一些现代人整理的都市传说、地方怪谈。很多时候,《盗墓笔记》给人带来的那种“真假难辨”的诡异感,不就是源于我们对身边“不科学”现象的恐惧和好奇吗?这些都市传说,能让你再次体会到那种“细思极恐”的快感,那种“也许一切是真的”的错觉。
总而言之,各位稻米们,想从《盗墓笔记》的“坑”里爬出来,去寻找下一段旅程,可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它给我们的,不光是几个精彩的故事,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,一种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渴望。我上面推荐的这些,有的能给你同类型的新鲜刺激,有的能让你从更深的文化层面去回味那种历史的厚重,有的能让你感受人类情感的共鸣,有的则能满足你对诡异和未知最原始的猎奇心。
但记住,无论读什么,都要保持那种探索的心。就像吴邪,就算被一次次推向绝境,他依然要追寻那个“终极”。我们作为读者,也要带着那份求知欲和想象力,去挖掘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。别只是囫囵吞枣,要细细品味,慢慢咀嚼。毕竟,我们都是一群被《盗墓笔记》“毒”得不轻的家伙,不是吗?找到下一本能让你心潮澎湃的书,那感觉,绝对不亚于在地下深处,发现一座全新的古墓!去吧,去继续你们的“阅读探险”!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59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