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是谁,凭什么去揣度一个在聚光灯和风暴眼中穿行的人,他的灵魂需要什么样的食粮?任何推荐,都难免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和自以为是的定义。
但转念一想,这或许不是定义,而是一种想象的共振。我们看到的他,那个在舞台上发光、在角色里沉浮、在采访中温和又坚韧的青年,他的内心世界,会和哪些文字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?这更像一场隔空的思维游戏,一场基于善意的、关于灵魂对话的猜想。

所以,这份书单,无关“应该”,只关乎“可能”。
我想,他需要的书,不是那种用来装点门面、或是在访谈里能引经据典的“标准答案”。他需要的,可能是一些能帮他构建一个精神避难所的砖石,一些能在他独自面对无边深夜时,与他安静对坐的灵魂。
风暴眼中的定海神针:关于秩序与荒诞
身处娱乐圈这个巨大的、光怪陆离的场域,一个人要面对的,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,更多的是误解、揣测、甚至无端的恶意。那种被无数目光炙烤的感觉,那种言语可以轻易变成武器的现实,足以让最强大的人都感到眩晕和荒诞。
这时候,我不会推荐那些温吞的心灵鸡汤。我想他可能需要更硬核的东西,一种能直面荒诞,并从中建立内在秩序的力量。
所以,我第一个想到的,是阿尔贝·加缪。
不是《局外人》里那个疏离的默尔索,而是《西西弗神话》里那个推石头的西西弗。加缪说:“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,那就是自杀。” 这话听起来惊悚,但背后是对“活着”这件事最极致的追问。当一个人意识到世界的荒谬、人生的无意义时,他要如何自处?加缪给出的答案是:反抗、自由与激情。
想象一下,当肖战读到“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,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。而西西弗告诉我们,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。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。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,在他看来,既不是贫瘠的,也不是无用的。那块石头的每一颗微粒,那座夜色笼罩的山岭的每一道矿物的光芒,都成了他一人世界的组成部分。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,足以充实一颗人心。我们应当想象西西P弗是幸福的。” 那种感觉,会不会像一道光,劈开迷雾?
他的“石头”,或许就是演员这个身份,是公众人物这个标签,是那些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。日复一日地推上去,又眼看着它滚落。加缪的哲学,不是教人躺平,而是教人在看清这出荒诞剧的本质后,带着一种轻蔑而高贵的姿态,继续演下去,并且,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。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、内在的逻辑自洽。
与此同类的,还有古罗马的《沉思录》。这本书太有名了,但正因如此,才更显其价值。马可·奥勒留,一个帝王,在戎马倥偬中写给自己的话。这不是写给别人看的,这是一个高处不胜寒的灵魂,在与自己对话,试图在混乱的外部世界中,建立一个不可动摇的内心王国。
“我们听到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观点,不是事实。我们看见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视角,不是真相。”“你的心智将会变成你惯常思想的样子,因为灵魂是被思想染色的。”
这些句子,对一个每天要被无数“观点”和“视角”包围的人来说,不亚于定海神针。它能帮助一个人清晰地划分“我能控制的”和“我不能控制的”边界。外界的评价、他人的眼光,这些都属于后者。而自己的思想、品格和行为,才属于前者。守住这个边界,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和自由。
艺术家的审美燃料:观看之道与想象边界
聊完了安身立命的“骨骼”,再来谈谈滋养血肉的“养分”。肖战的身份,首先是一个演员,一个创作者。他还需要一些能打磨他的感知、拓宽他想象边界的书。
我强烈推荐约翰·伯格的《观看之道》。
这本书薄薄的,没什么门槛,却像一把手术刀,精准地剖开了我们“观看”这一行为背后的权力、文化和历史。它告诉你,你看一幅画,看到的不仅是色彩和线条,更是它背后的性别凝视、阶级差异和商业逻辑。
对于一个演员来说,这太重要了。演员的工作,本质上就是“被观看”和“引导观看”。理解了“观看”的复杂性,他就能更自觉地去塑造角色,去思考自己的表演如何与观众的目光互动,甚至是如何去挑战和颠覆观众的刻板印象。这能让他的表演,超越单纯的“像”,而抵达一种更有思辨性的、审美的自觉。这本书,能为他的表演,提供一副审美的骨架。
然后,是小说。
我会推荐加夫列尔·加西亚·马尔克斯。当然是《百年孤独》,但也不仅仅是《百年孤独》。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,对于一个需要不断“活在别处”的演员来说,是顶级的想象力燃料。
在那个叫马孔多的小镇里,死人会回来吃晚饭,女孩会跟着床单飞上天,一场雨可以下四年十一月零二天。这种将最魔幻的想象和最坚实的现实细节(比如香蕉种植园的劳工血泪史)糅合在一起的写法,能极大地撑开一个创作者的思维空间。它告诉演员,现实的边界是可以被打破的,人的情感和命运,可以用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方式来表达。
当他需要去理解一个角色的癫狂、执念、或者那些无法用常理解释的行为时,马尔kes的世界会给他提供无数的参照。那是一种根植于土地的、汪洋恣肆的生命力。
独处时的温润慰藉:留白之美与日常之光
最后,我想推荐一些更“私人化”、更安静的书。适合在一个没有工作的下午,拉上窗帘,泡一壶茶,慢慢读。
比如,日本作家的作品。川端康成的《雪国》或者《古都》。
川端康成的文字,有一种极致的“物哀”之美。他写驹子,写千重子,那种美是纤细的、易逝的,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,却又在每一个细节里透出惊人的洁净和亮色。“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,便是雪国。夜空下一片白茫茫。” 仅仅是开篇这一句,就有一种把人瞬间带离现实的魔力。
这种文学,不提供答案,也不构建宏大的世界观。它只负责呈现美,呈现一种情绪的氛围。对于一个内心需要“留白”的人来说,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疗愈的。它不强迫你思考,只邀请你感受。感受那种“虚无”中的丰盈,那种瞬息万变中的永恒。这对于平衡演艺工作带来的巨大消耗,是一种温柔的补充。
还有一个选择,可能有点出人意料,是柳宗悦的《民艺论》。
为什么推荐这个?因为肖战是设计师出身。我相信他对“美”的理解,不会仅仅停留在宏大和绚烂的层面。柳宗悦提倡的“民艺”,是那些无名的工匠,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器物之美。一把椅子,一个碗,一块布。这些东西没有炫耀的意图,只有使用的真诚。它们的美,是一种“健康的”、“不装腔作势的”美。
在浮华的演艺圈待久了,人很容易对“美”产生疲劳,甚至是被一些畸形的、昂贵的美学所绑架。回到《民艺论》,就像是给自己的审美系统做了一次排毒。它能让人重新校准对“美”的感知,回归到一种更质朴、更踏实的标准上来。这不仅是对他设计背景的回应,也是一种让他与“日常性”重新建立连接的方式。提醒他,最动人的美,往往就藏在那些最不经意的、服务于生活的地方。
说到底,给任何人推荐书,都是一场冒险的投射。但我想,好的书,就像一面镜子,也像一扇窗。镜子让你看清自己,窗户让你看见世界。
对于肖战而言,或许他早已有了自己的精神版图。但如果这些文字,能在他某个疲惫或迷茫的时刻,给他提供哪怕一小片可以栖息的绿洲,或是一点点对抗虚无的勇气,那这场隔空的想象,就算没有白费。
书,就是那扇门。推开,里面有光,有风,有另一个自己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55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