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你得有几件“重武器”,就是那些能帮你开山辟路的理论书籍。别一听“理论”就头大,觉得干巴巴的。它们不是让你背诵的教条,而是给你一副新的眼镜。戴上之前,世界是平面的;戴上之后,万物皆为文本,处处都是结构和密码。
入门级的,我首推乔纳森·卡勒的《文学理论入门》(Literary Theory: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)。这本书薄得像个欺骗,但能量巨大。它不会把福柯、德里达的长篇大论直接砸你脸上,而是告诉你,这些家伙到底在关心什么,他们想颠覆什么。它像个向导,在洞口递给你一支火把,让你不至于进去就两眼一抹黑。

然后,如果你胆子大一点,可以直接去啃特里·伊格尔顿的《文学理论导论》。这本书……怎么说呢,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心法总纲。伊格尔顿的笔锋那叫一个辛辣、那叫一个犀利,带着一种英式的嘲讽和左派的激情。他会带你从浪漫主义一路狂奔到后结构主义,让你明白“文学”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被建构出来的。读完这本书,你可能看任何东西——广告牌、新闻、甚至一份菜单——都觉得背后有意识形态的鬼影在晃动。这就是理论的魅力,也是它的“危险”之处。它会让你变得不再天真。
当然,光有理论的“屠龙刀”还不行,你得有精雕细琢的“刻刀”,也就是文本细读(Close Reading)的能力。这方面,没有比直接上手更好的方法了。但如果你需要一本方法论的指导,我推荐韦勒克和沃伦的《文学理论》。这本书名字也叫“文学理论”,但它更侧重于作品的内部研究,比如意象、隐喻、节奏、叙事视角……这些文学的“细胞”和“器官”。它教你如何像一个钟表匠一样,把一部作品拆开,看看里面的齿轮是怎么咬合的,又是如何驱动时间的指针的。
另一个极端,但同样重要,是学习如何感受语言的质感。在这点上,我强烈推荐去读一些作家的文学讲稿或者创作谈。比如纳博科夫的《文学讲稿》,看他如何像个“暴君”一样,带着挑剔又深情的眼光解剖他热爱的那些经典,那种对细节的迷恋,对艺术的苛求,会传染给你。还有米兰·昆德拉的《小说的艺术》,他谈论小说,就像在谈论一个神秘又迷人的情人,充满了洞见和激情。读这些书,不是为了学知识点,而是为了“偷师”——偷那种对文学的敏感和品味。
好了,有了“望远镜”和“显微镜”,我们该看看具体的星辰和山川了。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,古典文学的根基不能不牢。
别上来就抱着“四大名著”硬啃。《红楼梦》当然是绕不过去的高峰,但你可以换个角度切入。先去读读《世说新语》,感受一下魏晋名士那种潇洒、通透、又有点神经质的“范儿”。那里面的人,活得像诗。然后再去读唐诗宋词,不要只背“床前明月光”,去读杜甫,读他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悲悯;去读苏轼,读他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。你需要一本好的选本,比如钱锺书的《宋诗选注》,看钱先生如何用他那渊博又刻薄的才华,给你展示诗歌内部的千回百转。
至于小说,《红楼梦》是必须反复研读的宇宙。它不只是一部小说,它是一个文化样本,一种生活美学,一个巨大的隐喻。读它的时候,别急着站队“宝黛”还是“宝钗”,去感受它的语言,那种日常的、琐碎的、却又精致到骨子里的语言。去看它的结构,草蛇灰线,伏脉千里。去看它的人物,没有一个是扁平的符号,个个都有自己的痴、自己的怨、自己的求不得。
中国现当代文学,则是另一片风景。鲁迅是绕不过的。他的小说,像一把手术刀,精准、冰冷,划开的是国民性的肌肤。他的杂文,则是淬了火的匕首,每一篇都扎得你一哆嗦。读鲁迅,是为了保持一种清醒的愤怒。然后,你一定要去读沈从文。如果说鲁迅是冷峻的刻刀,沈从文就是温暖的河水。他的《边城》,文字干净得像被湘西的河水洗过一样,那种近乎原始的、带着淡淡忧伤的生命力,是对鲁迅笔下那个“铁屋子”的另一种回答。还有张爱玲,她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,对都市男女那些自私、算计又可悲可叹的爱情的描摹,至今无人能出其右。她的语言,华丽又苍凉,像一席爬满了蚤子的“华美的袍”。
当然,文学的版图是世界的。你的阅读视野绝不能只停留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。
俄罗斯文学是必修课。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,尤其是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。那不是在读书,那是在经历一场灵魂的审判。每一个人物都在拷问上帝、拷问自己、拷问存在的意义。你会感觉自己的灵魂被扔进一个高压锅里,反复蒸煮。读完之后,你对“深刻”这个词的理解,会完全不同。
然后是拉丁美洲文学的爆炸。马尔克斯的《百年孤独》,这还用说吗?它告诉你,现实可以比梦境更魔幻,历史可以像一个回环往复的迷宫。那种湿漉漉的、长满苔藓的想象力,会彻底撑开你的大脑。还有博尔赫斯,他的小说是写给聪明人的智力迷宫。图书馆、镜子、老虎、小径分岔的花园……他用这些意象,构建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真实、更永恒的形而上世界。读博尔赫斯,会让你怀疑自己脚下的地面是否坚实。
现代主义的大山也必须翻越。去读乔伊斯的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》,感受意识如何流动,语言如何努力地去捕捉思想的每一个瞬间。或者,从伍尔夫的《到灯塔去》开始,看她如何用细腻到神经末梢的笔触,描绘时间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。
最后,我想说,文学专业的书单,永远没有尽头。上面说的,只是一个起点,一个撬动你思维的杠杆。更重要的是,你要建立自己的“问题意识”。你为什么读书?你想从文学中找到什么?是人性的答案?是历史的幽灵?还是纯粹的审美狂喜?
带着你的问题,去图书馆,像个寻宝人一样,在一排排书架间游荡。有时候,最让你惊喜的,往往不是老师指定的那些,而是在某个下午,你无意中从书架上抽出的、那本无人问津、却正好回答了你内心困惑的书。
最终,你读的不是书,而是你自己,是这个庞大、喧嚣又充满可能性的世界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547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