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单这玩意儿,从来就不是为了让你在试卷上多拿两分那么简单。尤其是在高中刚开场的这个节骨眼上,你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,那套被念叨了无数遍的“三观”,正处在一个混沌初开、极易被塑造也极易被摧毁的阶段。这时候你读什么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三年,甚至更久,你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,你的眼睛看出去的世界是什么颜色。
所以,这份书单,无关考试,只关乎成长,关乎思考,关乎在一个被公式和古文淹没的年纪里,如何给自己开一扇窗,一扇门,甚至是一把锤子。

第一个,我必须把他放在最前面,像个定海神针一样。
王小波。
对,不是鲁迅,不是任何一个你语文课本上会看到的名字。为什么是王小波?因为他有趣。有趣,多重要啊,对不对?在一个所有人都板着脸跟你谈“意义”、谈“奋斗”的环境里,王小波就像那个在严肃葬礼上讲了个绝妙笑话的家伙。他告诉你,思维可以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游戏,文字可以像情人一样性感。
去读他的《沉默的大多数》,你会发现原来议论文可以写得这么好玩,这么不讲道理却又拳拳到肉。他不说教,他只是在说常识,用一种最有趣的方式。再去看他的《黄金时代》,别被那些情色的标签吓到。那底下藏着的是对所有荒诞、所有禁锢的最彻底的嘲弄。王小波是你精神上的“解药”,当你被那些宏大的、正确的、毫无生气的叙事压得喘不过气时,去读他,他会帮你找回呼吸的节奏。
然后,我们再来聊那个绕不开的人。
鲁迅。
我知道,你可能烦透他了。课本里的他,总是一副横眉冷对的样子,文章被拆解得支离破碎,每个字后面都跟着一串“中心思想”。忘了那些吧。忘了“早”字,忘了三味书屋。你去找一本完整的《呐喊》或者《彷徨》来读。就自己一个人,在一个安静的下午。
从《狂人日记》开始。你以为你在读一个神经病的故事,读着读着,冷汗就下来了,因为你发现,那个世界,那些逻辑,那些麻木的人,怎么……那么眼熟?鲁迅不是什么文豪,他是个医生,一个拿着手术刀在你眼前解剖这个社会给你看的狠人。他的文字不是温情脉脉的鸡汤,是一记闷拳,打在你胸口,让你疼,让你醒。读懂了《阿Q正传》,你可能就读懂了一半的国民性。这种清醒的痛苦,是高一的你最需要的一剂预防针,预防你将来也变成一个麻木的、可笑的、自己骗自己的看客。
清醒了,就要看看外面的世界了。
乔治·奥威尔(George Orwell)。
这个英国人,在半个多世纪前写下的东西,至今读起来,仍然像一个精准到可怕的预言。《一九八四》( Nineteen Eighty-Four )是必读的,没得商量。这本书会让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思考什么是“自由”,什么是“思想”,以及当权力大到可以控制历史、控制语言、甚至控制你的思想时,会发生什么。
“战争即和平,自由即奴役,无知即力量。”
当你第一次看到这几行字时,感到的那种荒谬和震撼,就是这本书的价值。它不是一本小说,它是一个思想实验,一个“最坏可能性”的沙盘推演。读完它,你再去看新闻,再去看周围的世界,你的视角会完全不同。你会开始警惕,开始质疑,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。这,比任何考试技巧都重要。它给你的是一副精神上的防弹衣。
有了批判的眼光,我们还需要历史的纵深。
黄仁宇。
别一听历史就跑。黄仁宇的书,绝对不是你历史课本那副死样子。去找他的《万历十五年》。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年份,但黄仁宇用那支笔,把大明王朝那部庞大而精密的机器,拆开来给你看。皇帝、首辅、将军、文官……你会看到,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,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,他们的无奈,他们的挣扎,他们的计算,以及最终,整个系统是如何走向崩溃的。
这本书最牛的地方,是它教会你一种叫做“大历史观”的视角。你会明白,很多事情的发生,不是一两个英雄或者坏蛋就能决定的,背后有一套看不见的“潜规则”和结构性的力量在推动。这能让你在看待复杂的社会问题时,不再那么轻易地二元对立、非黑即白。
接下来,聊聊你自己。聊聊青春期那点无处安放的躁动和迷茫。
J.D.塞林格(J.D. Salinger)的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( The Catcher in the Rye )。
这本书,可以说是全世界青少年的“接头暗号”。主角霍尔顿,他敏感、愤怒、迷茫,看不惯身边一切虚伪的“假模假式”(phony)。他骂骂咧咧,被学校开除,在纽约城里游荡。你可能会觉得他“作”,觉得他矫情。但你敢说,你心里就没住着一个霍尔DEN吗?
在你觉得全世界都不理解你,觉得成年人的世界虚伪又无聊的时候,去读这本书。霍尔顿不会给你任何答案,但他会让你觉得,“啊,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。”这种被理解的感觉,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慰藉。他让你知道,你的那些混乱和愤怒,是正常的,是被允许的。
最后,如果你觉得前面的都“消化”得差不多了,想挑战一点有难度的,那可以试试他。
米兰·昆德拉(Milan Kundera)。
他的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。这本书可能有点难,它讨论爱情,也讨论媚俗(Kitsch),讨论历史的偶然与必然,讨论“轻”与“重”的哲学命题。它不像一本传统小说,更像是一篇夹杂着故事的哲学随笔。
读这本书,可能需要你反复地看,反复地想。但它能带给你的,是思想层次的跃升。你会开始思考一些更终极的问题。什么是爱?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那些偶然?在历史的洪流中,个体的选择究竟有多大的分量?它不会给你一个轻松的答案,但它会把你的思维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。这就像是思想的健身房,过程很累,但练出来的“肌肉”,会让你受益终身。
书单永远开不完。但这几本,是我认为在一个人的“精神骨架”搭建期,最应该去啃的几块硬骨头。它们不会让你立刻变得更好,但它们会在你心里埋下种子。
王小波的有趣,鲁迅的深刻,奥威尔的警醒,黄仁宇的格局,塞林格的共鸣,昆德拉的思辨。
这些,共同构成了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思想坐标。
别怕读不懂,也别怕和主流观点不一样。阅读最美妙的时刻,就是你和作者产生激烈争执的瞬间。
去读吧。书是你的武器,也是你的避难所。尤其是在高一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530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