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读书目小英雄雨来
那条河,叫还乡河。多美的名字。河边的芦苇长得密不透风,夏天一到,绿得能滴出油来。雨来和他的小伙伴们,就是从这片芦苇荡里“长”出来的。他们熟悉河里的每一处深浅,每一股暗流,熟悉芦苇荡里能藏身的每一个角落。他们的童年,就泡在这条河水里,带着一股子水腥味和泥土的芬芳。
这,或许才是理解雨来这个“小英雄”的真正钥匙。他的英雄气概,不是凭空掉下来的,不是听了几句口号就突然觉醒的。它深深地扎根在那片土地里,扎根在那条河里,扎根于一种无比鲜活、无比旺盛的生命力。

现在很多书,一提英雄,就急着给他贴标签,把他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、少年老成的“完人”。雨来不是。他首先是个孩子,一个淘气、爱玩、甚至有点小狡猾的冀中平原的野孩子。他会为了几颗糖跟妈妈耍赖,会因为识字课本被泡了水而心疼半天,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还乡河里跟小伙伴们比赛扎猛子。
这种真实,才是最戳人的。因为真实,所以他后来的选择才显得那么可贵,那么有分量。
我总觉得,管桦先生最了不起的地方,就是他没有把战争的残酷直接、血淋淋地怼到孩子们的脸上。他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,一个孩子的日常,来折射那个时代的巨大阴影。比如识字这件事。
“我们是中国人,我们爱自己的祖国。”
这十二个字,是雨来在夜校里,用歪歪扭扭的笔迹,一笔一划学会的。教书的李大叔,是交通员。这堂课,就成了雨来英雄行为最原始、最坚实的逻辑起点。这句话对他来说,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,而是像“人要吃饭”“天黑要睡觉”一样朴素的真理。是妈妈告诉他的,是老师教他的,是他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一块基石。
所以当鬼子用糖块引诱他,用金戒指收买他,再到后来用刺刀威胁他的时候,雨来的反抗几乎是出于一种本能。他脑子里盘旋的,就是这十二个字。这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哲学思辨,这是一个孩子对自己身份最纯粹的认同。就这么简单,也这么强大。
我们成年人,活得久了,思维变得复杂,反而会把很多事情想得绕来绕去。一个孩子,他的世界观是黑白分明的。爱就是爱,恨就是恨。我的家,我的河,我的妈妈,我的老师,我的国家……这些都是“我”的一部分,谁要来破坏,我就要跟他拼命。
雨来的“英雄”,是一种原生的、野性的、带着泥土气息的英雄主义。
再回到那条河。当雨来被鬼子打得皮开肉绽,最后趁乱跳进河里时,那条河成了他的庇护所。鬼子朝着河面胡乱开枪,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。可他没有。为什么?因为他水性太好了。这身好水性,不是为了当英雄练出来的,而是他童年无数个日日夜夜玩耍嬉闹的结果。
你看,这多有意思。拯救英雄的,恰恰是英雄的童年本身。是那些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玩耍,是那些光着屁股晒太阳的日子,是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成长经历,赋予了他求生的技能和坚韧的意志。他的生命力,就像还乡河边的芦苇,看着柔弱,风一吹就倒,可根却死死地扎在泥土里,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所以当他终于从芦苇丛中探出那个小脑袋,冲着岸上的人们笑时,整个故事达到了高潮。那个瞬间,不是战胜敌人的狂喜,而是一种“活着”的胜利。他活着。这个信息,比什么都重要。它意味着希望,意味着不屈,意味着一个民族在最艰难的时刻,依然能从最普通的孩子身上,看到未来的光。
现在我们给孩子看的书太多了,IP满天飞,英雄被设计得越来越酷炫,拥有各种超能力。可我总觉得,那些英雄离我们太远了。而雨来,他就在我们身边。他可能就是邻居家那个夏天在水池里疯玩的小子,可能就是那个在课堂上偷偷做鬼脸、但心里却无比珍爱自己课本的男孩。
《小英雄雨来》为什么是必读书目?因为它告诉我们,英雄不是天生的神祇,英雄是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里长出来的。英雄主义的内核,不是刀枪不入,而是在见识了黑暗与丑恶之后,依然选择守护心中那份最纯粹的爱与认同。它还告诉我们,生命力本身,就是一种抵抗。活下去,充满希望地活下去,像一株植物一样,向着阳光,野蛮生长。这本身就是对所有企图摧毁生活的人,最有力的反击。
很多年过去了,还乡河或许早已变了模样,但那个从水里探出头来的小男孩,和他念叨着的那句“我们是中国人,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”,就像一颗时间的琥珀,永远定格在那里。它提醒着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有些东西,是刻在骨子里的,是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存在。
而这份认知,正是我们每个人精神世界的“还乡河”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527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