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那必须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头挑一两个,但不是让你囫囵吞枣。比如说《西游记》吧,你当然可以把它当成最炫酷的神话故事,孙悟空简直是那个年纪所有叛逆、所有渴望力量的少年少女的偶像,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,一个金箍棒扫平一切不服,多过瘾!但这书的妙处远不止此。唐僧的坚持,猪八戒的人性弱点,沙僧的默默承担,乃至各路妖魔鬼怪的设定,里面藏着太多关于人性、关于团队、关于理想与现实的东西。读的时候,别光看打打杀杀,想想他们师徒四个,一路上吵吵闹闹,互相埋怨,但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,那种磨合和成长,可不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的缩影吗?而且,这本书的文字多有意思,汪洋恣肆,充满想象力,读着读着,你的脑子里自然就有了画面感,比看电视剧可带劲多了。
然后,我们得说说现代文学。有些名字,像鲁迅,听起来可能有点沉重,有点“必须完成的任务”的感觉。但你真去读他的东西,比如《朝花夕拾》,那感觉就不一样了。他写童年,写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,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,又带着一丝怀念。那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,而是真切的人生感悟。读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,你会想起自己上过的那些无聊的课,那些充满野趣的角落;读《藤野先生》,你会感受到那种跨越国界的师生情谊,那种赤诚。他的文字是冷的,是尖锐的,有时候读着会心头一紧,但那是因为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真实。读鲁迅,就像是有人拿着一把手术刀,小心翼翼地切开生活的表皮,让你看到里头跳动的血管和隐藏的病灶。这种洞察力,在青春期特别重要,帮你认识到世界不是只有一种颜色。

别忘了诗歌啊!初中语文课本里肯定有唐诗宋词元曲,那些是基础,是根。但除了背诵,你有没有试过去感受?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?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那是怎样一种担当?这些词句里头藏着古人的情感、哲学、对世界的理解。你读李白的洒脱,杜甫的沉郁,苏轼的豪迈,李清照的婉约…… 每首诗都是一个独特的灵魂。你不需要完全理解,有时候,一句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,就足以让你感受到那种辽阔和连接。诗歌是文字的精华,是浓缩的情感,读诗能帮你打开感官,去捕捉那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美和况味。
再把目光放远一点,看看世界经典。高尔基的《童年》,哎呀,这本书读得人心疼。阿廖沙的童年,哪有什么阳光明媚,全是阴暗、暴力、贫穷。但就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,依然有善良的外婆,有奇奇怪怪的租客,有微弱但顽强的生命力。读这本书,你会无比庆幸自己生在一个相对幸福的时代,同时也能理解,生活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,要艰难。它能培养你的同情心,让你对那些不幸的人多一份理解。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保尔·柯察金那个形象,在那个年代激励了多少人。他的意志力、他的信念,“人最宝贵的是生命,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……”这段话,简直是那个年代的青春宣言。虽然时代背景远了,但那种不向命运低头、那种为了理想可以牺牲一切的精神,依然是宝贵的。
当然,书单不是死的,这只是抛砖引玉。除了这些,你还可以读读冰心的散文,她的文字像泉水一样清澈,充满了对母爱、对自然的赞美;读读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感受那种内敛深沉的父爱;或者,找一本你感兴趣的历史书,或者一本讲科学的通俗读物。阅读的目的是什么?不是为了在作文里引用几句名人名言,更不是为了向谁炫耀你读了多少本书。它是为了帮你认识自己,认识这个世界。书里的故事、人物、思想,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,帮你建立自己的价值观,帮你学会独立思考。
想想看,初中那几年,正是人开始迷茫、开始寻找自己的时候。身体在变,心思在变,世界在眼前一点点展开,有时候觉得兴奋,有时候又觉得害怕。书本这时候就是最好的伙伴。你在书里看到各种各样的人,他们是怎么生活的,他们是怎么面对困难的,他们是怎么思考的。这些经历,你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,但通过书,你就拥有了他们的一部分智慧和勇气。你在书里看到不同的时代,不同的文化,你的视野就这样被打开了,你不会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小世界。
而且,读书还能帮你提升语言能力。别小看这一点!你读得多了,好的词句、好的表达方式自然就会渗透到你的脑子里。你写作文的时候,下笔就更有灵感,遣词造句也更准确、更生动。这不是死记硬背能达到的效果,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滋养。
所以,别把这些“必读书籍”当成负担。找个舒服的姿势,泡杯茶(或者你喜欢的什么都行),翻开一页书,让那些文字带着你穿越时空,去经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。那些在书页上跳跃的字符,最终都会在你心里生根发芽,长成参天大树。阅读,是初中时期给自己最好的礼物,它是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冒险。开始吧,去发现那些属于你的书,去构建那个只属于你的精神世界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51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