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那些能带着孩子满世界跑、满脑子胡思乱想的吧。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,这个几乎绕不开。别觉得俗,那是一个完整的魔法世界,构建得那么真实,谁小时候不想收到猫头鹰送来的信呢?它讲友情,讲勇气,讲对抗黑暗,而且文字有那种英式幽默,读着不累。我记得那时候,我家那小子捧着《魔法石》,连吃饭都想端碗到书跟前,那叫一个入迷。你看,这就是书的魅力,能把人拽进去,暂时忘了现实里的鸡毛蒜皮。从语言到情节,《哈利·波特》简直是想象力的爆炸现场。
然后,得有那种让人心里头酸酸甜甜,体会人间百态的书。曹文轩的《草房子》,哎哟,这本书我每次翻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又有点涩涩的。油麻地小学里桑桑他们的故事,多真实啊!蒋一轮和白雀那段朦朦胧胧的感情,秃鹤想证明自己不秃的那股倔劲儿,细马和继父继母之间的别扭与亲情,温幼菊老师的美丽和病痛……那里面有阳光下金色的草房子,有湿润的泥土气息,有孩子们纯真的淘气和隐秘的心事。六年级的孩子,开始懂点人情世故了,读这个,就像在秋天的田野里走了一遭,能闻到收获的味道,也能感受到一点成长的忧伤。

说点不那么“安全”的?《小王子》。这本书啊,我觉得每个年龄读都有不一样的体会,但六年级读,刚刚好。他们可能还没完全被大人的世界“驯服”,还能看到小狐狸说的“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”。能对那个只会算数的商人、那个只爱命令的国王、那个只顾自己虚荣的人感到奇怪。这本书文字很简洁,像诗一样,但意思深得很。它是在提醒我们,别忘了心,别忘了那些看不见的连接和责任。也许读的时候似懂非懂,没关系,那种干净、澄澈的感觉会留下来。
再来点刺激的?凡尔纳的科幻小说,比如《海底两万里》或者《神秘岛》。现在孩子接触的信息爆炸,好像对“奇妙”有点免疫了,但凡尔纳不一样,他的想象是建立在那个时代的科学基础上的,有板有眼,读起来特别有信服力。鹦鹉螺号潜艇,内德·兰德那个暴躁的捕鲸手,阿龙纳斯教授……他们在大海里冒险,在荒岛上求生,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难题。这不仅是冒险故事,更是科学启蒙。读完你会觉得,哇,人类的智慧真厉害!对未知世界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。
别忘了我们自己的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。《西游记》啊!四大名著里最适合这个年纪读的,没有之一。孙悟空多招人喜欢啊,无法无天,本事高强,一路降妖伏魔,永不放弃。猪八戒的小聪明和懒惰,沙僧的忠厚老实,唐僧的唠叨和执着……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。那些光怪陆离的妖怪,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,简直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。而且,里面蕴含的文化意义,那种九九八十一难的坚持不懈精神,潜移默化地就影响到了孩子。得读原文啊,白话文的版本现在很多,别怕字多,读起来比想象中流畅有趣多了。
还有,我觉得六年级可以开始接触一点人物传记了,但不是那种枯燥的流水账。选那些经历传奇、有血有肉的人物。比如写爱迪生的,写他怎么坚持不懈地做实验;写居里夫人的,讲她怎么刻苦努力,甚至在很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研究。这些故事能给孩子看到榜样的力量,让他们知道,伟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,是失败了无数次还能爬起来继续的。
当然,也不能全是“有意义”的。还得有纯粹的乐趣。亚米契斯的《爱的教育》?虽然经典,但现在看来有点过于说教了,我倒觉得不如那些能让孩子笑得打跌的书。比如《吹牛大王历险记》,门豪森男爵那些天马行空、荒诞不经的冒险故事,太逗了!能让孩子知道,原来文字还可以这么玩儿,这么有意思。笑,也是一种阅读的收获啊。
你看,这书单,我没给死板地列个一二三四。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小宇宙。有的喜欢探险,有的喜欢幻想,有的对人物特别感兴趣,有的就爱看搞笑的。我的意思啊,是给几个方向,给几扇窗户。家长呢,别强求,把书放在那儿,自己先翻翻看看,有点感觉了,再跟孩子聊两句书里的事儿,勾勾他的兴趣。孩子感兴趣了,自然就抓起来读了。
阅读这事儿,最怕功利心太重。什么“读了这本,作文就好”、“读了这本,考试有用”……唉,累不累啊?阅读首先是为了滋养自己的内心,是为了认识更广阔的世界,是为了体会不一样的人生。六年级这个年纪,正是心智开始发育,对世界充满疑问的时候。书,就是最好的解惑者,最好的玩伴,最好的引路人。
所以啊,别光盯着老师推荐的那几本,那些是基础,是保障。但真正的阅读啊,得有点野性,得有点自己的选择。带孩子去书店,去图书馆,让他自己摸摸,自己翻翻,自己闻闻书页的味道。也许他会抓起一本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的书,那也没关系!说不定那本“意外之喜”,才是真正点燃他阅读热情的火柴呢?
记住,阅读不是任务,是礼物。是给六年级孩子最好的礼物。让他们在这个即将告别童年的关键时刻,有书为伴,有故事引路,那条通往远方的路,才能更宽阔,更明亮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51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