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还记得吗?那些文言文,大段大段的,什么之乎者也,简直像天书。为了考试,得一遍遍地背诵、默写,理解嘛,模模糊糊的,囫囵吞枣居多。比如《逍遥游》,那时候只觉得庄子先生是不是太闲了,怎么能想出大鹏鸟飞那么远的事儿?自由?逍遥?这对一个每天早起晚睡、被各种卷子压榨的高一学生来说,完全是平行时空的存在。可是啊,很多年过去,当你真正尝到生活的束缚和无奈,再偶然翻到“乘物以游心”那句话,突然就懂了,那种豁达,那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,原来是在最青涩的年纪,就已经被轻轻地种下了种子。不是为了让你真的抛下一切,而是告诉你,嘿,心里可以留一块地方,是属于你的,是自由的。
还有那些现代文学的篇章,鲁迅先生的,那真是……怎么说呢?沉重,锐利,有时候读得人透不过气。闰土和少年闰土的那段对比,现在想起来,依然觉得心口发闷。那时候只是觉得,哦,写得很真实,写出了人长大了会变。可哪知道,那何止是变,那是生活的风霜、社会的磨砺在一个人身上刻下的深深烙印。鲁迅的文章,不像现在流行的快餐文学,他像一把钝刀,一点点剥开现实和人性的皮肉,让你看到里面的血淋淋。读他,不是为了开心,是为了清醒,是为了认识到这个世界并非全是坦途,人生也充满了不得已和悲哀。这份痛感,在高一的时候也许体会不深,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,让你日后面对复杂的世界时,不会那么茫然,不会那么轻易被表象迷惑。那种批判精神,那种对底层人物的悲悯,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别忘了那些诗歌。初读只觉“好美”或“好难懂”。李白的洒脱,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,写得多磅礴啊!杜甫的忧愁,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,那种苍凉和沉郁,隔着千年都能感受到。高一的年纪,哪有什么真正的家国情怀或者人生失意?我们有的是青春的烦恼,是小小的欢喜。可是,这些诗句,它们用最凝练、最富有意境的语言,描绘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和最壮丽的自然。它们是美的熏陶,是语言的艺术。即使当时不懂那份深沉,那些意象、那些韵律,也像潺潺流水一样,滋养着我们的语感和审美。等到日后,当你独自面对夕阳,或者看到壮阔的山河,脑海里自然会闪回出那些句子,帮你捕捉到那种稍纵即逝的感受。
当然,也有那些外国文学的片段。也许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,那句经典的“生存还是毁灭”,简直是哲学入门级拷问。高一的我们,谈不上直面“毁灭”,但青春期的迷茫、对未来的不确定、对自我的追寻,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拷问吗?这些异域的文字,跨越了文化和时间,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不同背景下,却面临着如此相似的困境和思考。它们打开了一扇窗,让我们窥见世界的多样和统一。
回头看,高一的这些必读篇目,就像一桌丰盛却不一定符合我们口味的大餐。那时候吃下去,很多时候是消化不良的,甚至觉得有点难以下咽。但这些营养,并没有白费。它们像基石一样,默默地构建着我们的认知框架,塑造着我们的精神底色。那些曾经觉得枯燥的文字,随着年龄的增长、阅历的丰富,竟然慢慢活了过来,展现出惊人的魅力。
所以啊,如果你现在正读高一,正被这些篇目折磨着,别急,别仅仅把它们当作考试的工具。试着去感受,去咂摸。也许当下你体会不到全部的深意,但请相信,这些文字,它们是经过时间大浪淘沙留下的瑰宝,它们是无数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、在困境中寻求答案的结晶。它们是地图,是钥匙,是你未来理解自己、理解世界、理解人生的一份宝贵的储备。它们会沉淀在你心里,在未来的某个不经意瞬间,闪耀出光芒,为你指引方向。这,也许才是“必读”最深层的意义吧。别抗拒,去拥抱它们,即使是带着一点点不情愿。这份阅读的经历,本身就是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笔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51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