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初中必考课外书,唉,简直是一部血泪史。你说,本来好好地看个小说,结果老师一句话:“考试要考的,重点章节划一下!”,瞬间,那书就变味儿了,变成了一座座知识点构成的牢笼,恨不得把每个字都抠下来背诵。
记得当年,《朝花夕拾》是逃不掉的。鲁迅先生的文章,那是真好,批判锋利,文笔犀利,但考试要考啊!什么“百草园”、“三味书屋”,什么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”体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与枯燥乏味的私塾生活之间的对比,简直是噩梦。本来读得津津有味,享受那份童年回忆,结果硬生生被拆解成分析题、填空题,乐趣全无。

还有《西游记》。小时候看电视剧,觉得孙悟空简直是英雄,上天入地,无所不能。可到了初中,老师跟你讲“四大师徒的象征意义”,讲“唐僧的懦弱与孙悟空的反叛”,讲“九九八十一难的隐喻”,当时就觉得,神话故事怎么这么复杂!那本来是属于想象力的翅膀,硬生生被套上了沉重的知识枷锁。更别提那些妖怪的名字,哪个是哪个,考前简直要背疯。
最让人头疼的是名著阅读理解。一段文字,让你分析人物性格、主题思想、写作手法,还得结合时代背景。有时候,我都怀疑作者本人写的时候,是不是想了这么多?也许人家就是单纯想讲个故事呢?可考试不管这些,必须得“正确解读”,必须得“深刻理解”。
当然,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“必考书”。像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保尔·柯察金的形象,还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。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,那种为了理想奋斗终生的信念,的确让人动容。即便考试要考,但保尔的精神,还是能穿透试卷,直达人心。只是,那些为了应试而进行的分析,总感觉少了点真诚,多了点功利。
《繁星·春水》也还行,冰心的文字,清新自然,充满爱意。那些关于母爱、童真、自然的诗句,读起来很舒服。至少,在背诵“爱在左,情在右,走在生命路的两旁,随时撒种,随时开花,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”的时候,感觉自己还是个人,而不是一台背书机器。
其实吧,我觉得“必考”这个设定本身就有点问题。读书应该是自由的,是快乐的,是自我探索的过程。非要划定范围,指定书目,然后进行考试,反而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。很多同学,就是因为初中那段“被逼读书”的经历,彻底对阅读失去了兴趣。
真正好的阅读,应该是自主选择,自由探索。允许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,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。而不是强迫他们去接受标准答案,去迎合考试要求。语文老师应该做的,是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,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,而不是把阅读变成一种负担。
回想起来,初中那段“必考课外书”的时光,真是五味杂陈。有痛苦,有无奈,也有一些收获。但愿以后的孩子们,能拥有更自由、更快乐的阅读体验,让书本真正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,而不是挥之不去的考试阴影。别再让“必考”毁了阅读的乐趣!我希望他们能从书里找到自己,找到世界的更多可能性,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读书。这才是阅读真正的意义,不是吗?那些年被“必考”支配的恐惧,还是少一点的好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51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