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总觉得,初中这个年纪特别微妙。前脚可能还在看漫画玩泥巴,后脚青春期的懵懂、叛逆、对世界的疑问,一股脑儿全涌上来。那些外国的书,恰好能给你点儿答案,或者至少,给你勇气去提问。
比如,《老人与海》。海明威这老头儿,句子短得像电报,硬邦邦的,一开始读可能有点儿不习惯。可你咂摸咂摸,那哪里是讲一个老头儿跟一条鱼较劲?那是讲人到底能有多韧,多孤独,多不服输!马诺林走了,老头儿一个人在海上,面对大鱼,面对鲨鱼,面对精疲力尽的自己。那份坚持,那份尊严,简直刻进了骨头里。读完,你再看身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挫折,好像也没那么要命了。你知道,真正的较量,有时是跟看不见摸不着的命运,是跟自己内心的极限。

再来,绕不开的《鲁滨逊漂流记》。哪个孩子没幻想过流落荒岛?贝克那个年代写的,语言可能不像现在这么直接,但那份在绝境中自救的智慧和毅力,哇塞,太震撼了。搭木屋、种粮食、驯羊、做衣服……一步一步,把荒岛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王国。还有“星期五”的出现,关于文明和野蛮、关于偏见和接纳的思考,冷不防就甩到你面前。这书让你知道,人这东西,只要脑子不垮,手脚还在,那创造力和适应力,是无穷的。别小瞧自己。
《格列佛游记》,这个就有点儿奇妙了。小朋友可能看个热闹,大人读来可就不是那回事。小人国、大人国、飞岛、慧骃国……这些稀奇古怪的地方,哪是随便编的?这是斯威夫特拿着放大镜,辛辣地讽刺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、愚蠢和狭隘呢!那些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,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类劣根性,在小人国的鸡毛蒜皮里被无限放大,在大人国的巨人眼里显得那么渺小可笑。读这个,能帮你把眼界拉高一点儿,别老被眼前一点儿小事儿绊住。学会用一种有点儿抽离、有点儿嘲讽的角度看世界,挺重要的。
然后是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,赫珀·李写的。哦,这本书,读起来心是拧巴的。那个美国南方小镇的夏天,黏腻得好像空气都快凝固了。故事从小姑娘斯科特的视角讲,天真无邪的眼睛,看到了大人世界里最丑陋的东西:种族歧视。芬奇律师为无辜的黑人辩护,面对全镇的恶意和不理解,甚至威胁。这哪里是故事?这是活生生的人性剖面!斯科特和她哥哥杰姆,从不理解到困惑到愤怒到懂得,那个成长的过程,痛,但真实。它告诉你,善良有时需要极大的勇气去守护,正义的路往往孤独且艰难。可即便如此,总有人,像芬奇律师,选择了做对的事。这书看完,心里沉甸甸的,但好像也多了一点儿光亮。
还有《简·爱》。哎呀,这个“罗切斯特先生”和“简·爱小姐”,多少人的启蒙啊!简·爱,一个没家世、没美貌、个子矮小的家庭女教师,可她的精神!那叫一个独立!那叫一个坚定!面对不公,她反抗;面对诱惑,她坚守原则;面对爱情,她要的是平等和尊重,不是依附。她那句“你以为我贫穷、低微、不美、矮小,我就没有灵魂,没有心吗?你想错了!我的灵魂和你一样,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!”——简直是喊出了无数不甘被定义、渴望自我价值的人的心声!尤其对于那个年纪的女孩子,读读简·爱,真的太重要了。别被世俗的标准框死,你的价值,在你自己的心里。
当然,还有什么《海底两万里》、《神秘岛》这样带着点儿探险、带着点儿科学幻想的。儒勒·凡尔纳嘛,老凡尔纳的想象力,飞得比谁都远。鹦鹉螺号潜艇,诺第留斯船长,尼摩船长身上那种反叛、神秘又有点儿悲凉的气质,简直酷毙了。这些书,能点燃你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,对科学的向往,对自由的渴望。它们告诉你,世界远比你看到的要大得多,有趣得多。
这些书,列在这里,不是让你去背人物关系,去分析主题思想,不是为了应付哪场考试。它们是种子。在初中那个充满变数、充满困惑的年纪,这些故事,这些人物,这些思想,会在你心里悄悄发芽。它们帮你构建最初的价值观,帮你理解复杂的人性,帮你看到世界的多样和广阔。
别把它当任务。找个舒服的姿势,可以是窝在沙发里,可以是趴在床上,甚至可以在上下学的路上,翻开。不用急,慢慢来。也许第一遍读得懵懵懂懂,没关系。有些东西,它不是立刻给你一个答案,它是在你心里沉淀,在你未来的某个时刻,突然“叮”一声,点亮了什么。
这些书,是无数代人在精神世界里探险留下的宝藏。初中,是时候去挖一挖了。它们会成为你的朋友,你的向导,在你成长的路上,悄悄地给你力量。信我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51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