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光盯着那些教育意义喊破喉咙的。六年级的孩子,脑子里开始跑马,翅膀有点儿痒了。他们需要的是能点燃好奇心的火苗,是能让他们暂时逃离枯燥现实的秘密通道。比如,《窗边的小豆豆》?噢,天爱!这几乎是我逢人就推的一本。不是因为它是“名著”,而是因为小豆豆那个家伙,简直就是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的一个古灵精怪的自己。巴学园,多美的一个地方啊,没有板着脸的老师,有可以自由爬上爬下的树,有永远不会吃腻的“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”的午餐。读着读着,你会觉得,原来学校可以这样?原来大人可以这样?它悄悄地告诉你,保持天性有多可贵,理解和爱的力量有多强大。而且,黑柳彻子的文字,简单、干净,却充满画面感,像一颗颗小石子,扔进心湖,荡开一圈圈涟漪。
再来点儿刺激的?六年级了,可以去冒险了!《哈利·波特与魔法石》,虽然现在可能很多孩子先看了电影,但纸质书的魅力是无可替代的。跟着哈利一头扎进那个对角巷,走进霍格沃茨,嗅着黄油啤酒的味道,坐在飞天扫帚上感受风的呼啸……那是一种全然的、淋漓尽致的想象力狂欢。它不光讲魔法,还讲友情,讲勇气,讲面对未知时的那种小小颤抖和坚定。更重要的是,它让孩子相信,平凡的外表下,也许藏着不平凡的力量。谁没有期待过一封猫头鹰送来的信呢?读这样的书,孩子关上的不是书页,而是通往一个奇妙世界的门。一套《哈利·波特》,足够他们咀嚼好几年,每次重读,都能发现新的细节,新的惊喜。

当然,也不能总飘在天上。双脚有时候也得踩踩大地,看看别人的生活,体会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真实。《夏洛的网》?别以为这是给低年级小朋友看的。威尔伯那只差点被吃掉的小猪,夏洛那只聪明又温柔的蜘蛛,芬那个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女孩……这个故事太温暖了,温暖得有点儿心酸。它讲生命,讲友谊,讲告别。当夏洛用它纤细的腿织出那些赞美威尔伯的词语时,“谦卑”、“杰出”、“光彩照人”,每一个词都像是一个奇迹。它让孩子第一次隐约感受到,爱是需要付出的,有时甚至是牺牲。那种淡淡的忧伤,恰恰是成长的颜色。E.B.怀特的文字,简单得像清晨的露珠,却蕴含着大海的深度。这样的书,能让孩子的心变得柔软,懂得去珍惜。
有没有那种读起来有点儿“怪”、有点儿“不正经”,但又让人停不下来的?罗尔德·达尔的书啊!《查理和巧克力工厂》、《玛蒂尔达》、《女巫》……达尔爷爷脑子里都装了些什么奇思妙想啊!他的故事里,坏人是那么的坏,好人是那么的……古怪又可爱!玛蒂尔达那个小小的、拥有超能力的女孩,简直就是反抗权威的象征。她用智慧和勇气,对抗着特朗切布尔小姐那样可怕的大人。读他的书,孩子会觉得痛快!那些平时被压抑的小叛逆,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出口。他的文字充满童趣,又带着一点点黑色幽默,让孩子在哈哈大笑的同时,也学会了独立思考,不轻易被大人的世界“驯服”。
还有那些历史故事或者科普读物,六年级也是个很好的切入点。不是硬邦邦的课本,而是用故事串起来的。比如,林汉达的《上下五千年》(尽管有些观点需要更新,但叙事方式依然引人入胜)或者一些优秀的人物传记,像写给孩子的居里夫人、爱因斯坦。这些书不是要他们背诵知识点,而是打开一扇窗,看看那些了不起的人是怎么思考的,他们经历了什么。感受那种探索未知的激情,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。科学不是实验室里冰冷的仪器,历史不是考卷上的年代和事件,它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故事,是人类探索世界的脚步。
选择课外书,别太功利。六年级,是个打底子的关键期,打的不是知识的底子,而是兴趣和情感的底子。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,读那些能让他们笑、让他们哭、让他们思考、让他们做梦的书。
也许是一本关于宇宙的启蒙读物,让他们对着星空发呆;也许是一本关于昆虫的小百科,让他们趴在草地上观察蚂蚁搬家;也许只是一本图画书,但里面的某个画面,某个细节,就那么不经意地,印在心底,很多年以后,还会突然想起。
重要的不是读了多少本,而是有没有真正地读进去。有没有在书里遇到另一个自己,有没有跟着书里的人物一起经历一段人生,有没有因为一句话、一个情节,停下来,想一想。
这些书,或者像这些书一样拥有生命力的书,才是六年级孩子真正需要的“必读”。它们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,它们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钥匙,是滋养精神花园的雨露。让孩子去自由选择,去大胆尝试。读完一本书,合上书页,眼睛里闪着光,心里好像长出了新的东西。嗯,那感觉,真好。比任何分数都好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50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