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我说啊,真没什么“必看”的书。或者说,如果有人告诉你某几本书“看了就灵”,那不是忽悠你,就是他自己也没真写出什么玩意儿。这行当,哪有捷径?都是摸爬滚打,撞得头破血流,书嘛,顶多是黑暗里的一束手电筒光,照那么一小块地方,路还是得自己走。
但我懂你想问什么。你想知道,有没有那些前人的经验,能让你少走点弯路,哪怕一点点也好。是有的。不过别指望看完就能写出《教父》或者《低俗小说》。想多了。这些书更像是不同的工具箱,或者不同角度的地图。你得学着怎么用,怎么结合,更重要的是,怎么在你自己的那片荒地里,用它们种出东西来。

先聊聊最基础的,也最让新手头疼的——结构。一上来就推荐罗伯特·麦基(Robert McKee)的《故事》(Story: Style, Structure, Substance,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)?嗯,绕不过去的一座山。这本书厚,理论多,看得人犯困,甚至有点“高高在上”的感觉。但我得说,它提供了分析故事的框架。它讲冲突,讲人物弧光,讲一个故事为什么能抓住人。你可能看完还是懵的,但当你再看电影,再读剧本时,脑子里会不自觉地出现那些概念。你会开始琢磨,哦,这里是激励事件,那里是上升动作,噢,角色的选择造成了这个危机。它不教你怎么写,它教你怎么看懂。看懂了,也许就离写好近了一步?谁知道呢。反正,读它,咀嚼它,哪怕只吸收了百分之十,也比完全没概念强。别指望一次读懂,这书得反复翻。
然后是那个非常有争议的家伙,布莱克·斯奈德(Blake Snyder)的《救猫咪!》(Save the Cat!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You’ll Ever Need)。书名就够狂的。这本书浅显,实用,提供了那个著名的节拍表(Beat Sheet)。什么开场图片、铺垫、主题呈现、催化剂、争执、突破二、中点、临近一切的低谷、高潮、终场图片……看得新手两眼放光:哇!照着这个填空就行了?!别傻了。这玩意儿的最大价值,我觉得,是给你一个时间感和节奏感的概念。让你知道大概在什么页码(电影的分钟数)应该发生什么量级的事件。它能帮你搭个骨架,防止你的故事写着写着就散架了。但灵魂呢?肉体呢?全靠你自己。太多人把这个节拍表当成了万能公式,写出来的东西全是一个模子,无聊透顶。所以,看它可以,用它来梳理脉络可以,但千万别被它绑架了。它是个工具,不是圣旨。
说到搭骨架,西德·菲尔德(Syd Field)的《电影剧本写作基础》(Screenplay: 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)也是绕不开的经典。比麦基好读,比斯奈德更理论化一点点。他那套三幕剧理论——建置、对抗、结局,以及其中的情节点(Plot Point),影响深远。跟斯奈德有点像,也是给结构提供了一个基础认知。看这些讲结构的,你会发现很多东西是相通的,都在讲故事的基本规律:开始,发展,结束;提出问题,解决问题(或者解决不了)。它们就像不同的数学老师,教你乘法口诀,方法也许不一样,但最终算出来的结果得是对的。
但光有结构,你的剧本还是个空壳。它得有血有肉。这血肉是什么?是人物,是对话,是细节,是藏在下面的主题。讲真,关于人物塑造,关于写出真诚的对话,我觉得光看那些剧作理论书是不够的。你得看小说,看戏剧。莎士比亚、契诃夫、易卜生,他们的剧本,哪怕是读,人物都好像能跳出来跟你说话。他们的对话,不是为了交代信息而对话,是为了表现人物,为了推动关系,为了藏着掖着那些不能明说的东西。那才是功力。看那些伟大的小说,看作者怎么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,他的矛盾,他的挣扎,他的微小动作里藏着的巨大情感。这些东西,比任何剧作书里的“人物小传”表格管用多了。
所以,我的意思是,别把视野只局限在“电影编剧理论”的书上。去读读关于心理学的书,了解人为什么会那样思考,那样行动。去读读历史书,看看大时代背景下,普通人的命运如何被裹挟。去读读社会学,理解群体动力,理解环境对人的塑造。这些“无关”的书,反而能给你的故事带来深度和厚度。让你的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,而是活生生、有灵魂的人。让你的主题不是喊口号,而是从人物的命运里自然生长出来。
再来一本,不是纯理论,更像是过来人掏心窝子说话的——威廉·高德曼(William Goldman)的《在好莱坞的编剧生涯》(Adventures in the Screen Trade)。这位爷写过《虎豹小霸王》、《公主新娘》那么经典的剧本。这本书里,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好莱坞的各种操蛋事儿,什么制片方改剧本改得面目全非,什么片场里的权力游戏,什么叫“没人知道任何事情”(Nobody Knows Anything)这句名言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,它让你看到了电影剧本不仅仅是艺术创作,它还是商品,是在一个残酷的工业体系里被打磨、被买卖、被妥协出来的东西。这会给你打点预防针,让你对这个行业有个更清醒的认识,不至于抱着纯粹的艺术梦想一头扎进来,然后被现实撞得粉碎。
还有一些书,可能没那么有名,但可能在某个点上突然点醒你。比如拉约什·埃格里(Lajos Egri)的《戏剧的艺术》(The Art of Dramatic Writing)。这本书非常强调人物,他认为人物是核心,是人物的性格、选择,驱动着故事的发展。他认为好的戏剧或电影,应该展现人物在压力下的变化和成长,或者毁灭。这跟那些只讲外部事件、讲情节的书不太一样。它会逼着你去想,你的主人公,他的核心特质是什么?他的弱点是什么?什么会让他崩塌?什么会让他站起来?看这本书,可能会让你从对结构和情节的迷恋中,稍微拉回到关注人本身。
说到底,这些书都是拐杖,是你还没学会走路时可以扶一下的东西。甚至有些时候,它们会变成你的束缚。你看的书越多,听到的“规则”越多,有时候反而越不敢动笔,总觉得这里不对,那里不符。别怕!规则是人总结出来的,不是圣旨。你知道了这些套路,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它们,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去打破它们。
更重要的是,别光看书,去看电影!去读剧本!看大师们的作品是怎么把那些理论,或者根本没有按照理论来的故事,讲得那么动人。读那些获奖剧本,看看台词是怎么写的,场景是怎么描绘的,节奏是怎么控制的。这是最直接、最生动的学习资料。
最后,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:去生活!去观察人,去倾听,去感受。书里学到的所有技巧,都只是把你的生活体验、你的观察、你的思考,通过一种电影语言表达出来的手段。如果你肚子里没货,心里没感触,看再多书也写不出打动人心的东西。那些伟大的人物、伟大的故事,都源于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刻洞察。而这种洞察,只能从真实的生活中来。
所以,如果你真要问“电影编剧必看的书”,我会说,没有清单。但如果你非要看,那就从麦基、斯奈德、菲尔德这些讲结构的开始,但别陷进去。然后,去读埃格里,去读高德曼,听听不同的声音。更重要的是,把触角伸向小说、戏剧、历史、哲学、心理学……一切能开阔你视野、丰富你思想、让你更理解人的书。
而且,别指望看完一遍就怎么样。这些书是参考,是灵感,是时不时拿出来翻翻,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的视角或者解决当前困境的方法的东西。它们不会写出你的剧本,只有你,坐在那儿,一个字一个字,一场戏一场戏地写出来。
所以,别纠结于哪本书是“必看”,拿起一本你感兴趣的,开始读。读的过程中,也许你会发现另一本更有用。这个探索的过程,本身就是写作的一部分。祝你好运。这行当,真难,但值得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48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