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正儿八经接触这种“必读书目”,大概是在学校里。那时候, list 上列的往往是些响当当的名字,《围城》啊,《活着》啊,《呼啸山庄》啊,还有那些年动不动就让你背诵段落的经典诗集。说实话,年少轻狂,谁真能坐下来,字斟句酌地去品味钱锺书的刻薄,或者余华笔下的苍凉?很多时候,那阅读更像是一种任务,一种为了考试、为了交差、为了能在小组讨论时说上两句不至于露怯的“功利”行为。你翻开书页,眼睛在字上扫过,脑子里想的却是等会儿打游戏,或者隔壁班那个谁今天穿了什么衣服。书里的思考?书中的共鸣?抱歉,接收信号不良,正在连接中……
但你说它完全没用吗?又不全是。有时候,就是因为这个“必读”,你才会被迫推开一扇窗,看到一个你本来压根不会去的世界。比如,那些年我完全偏爱武侠玄幻,你让我读卡夫卡?简直是折磨。可鬼使神差地,名单上有《变形记》。硬着头皮翻了几页,一开始觉得荒诞透顶,一个大虫子?什么鬼?可慢慢地,那种压抑、那种孤独、那种不被理解的绝望,竟然像潮水一样涌上来,把我淹没了一小下。那种感觉,就像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,突然被一只冰冷的手抓住了心脏。那不是愉悦,但绝对是一种强烈的、个人体验式的震撼。它在我心里凿了一个洞,虽然不大,但从此世界好像多了点别样的色彩。

所以,必读书目这东西,关键看怎么“必”,又“必”了什么。如果只是一味地堆砌“经典”的牌坊,不管读者的年龄、背景、兴趣,一股脑儿地扔过去,那它就很可能变成一种桎梏,一道阅读的藩篱。孩子们看到那些厚重的、晦涩的、跟他们生活十万八千里的书,第一反应不是好奇,而是抗拒。阅读活动的初衷,不是要点燃大家对书本的热情吗?这种“必”法,有时候恰恰是在泼冷水。
我见过一些设计得不错的必读书目,它们不光有那些你不得不承认其分量的经典,还会巧妙地加入一些更贴近当下、更具争议性、甚至是有趣得让你放不下手的书。它们不会给你一个死板的清单,而是提供一个有点弹性、有点选择的框架。比如,给出一个主题,然后列出几本风格迥异的书,让你至少挑一本读。这样一来,“必”就少了一点强制,多了一点引导。你不是被动接受,而是有了一点点主动权,即便只是选择读哪一本的主动权。这点小小的自由,能让阅读的心情变得大不一样。
再说,谁来定这个“必读书目”?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是为了文化传承?为了统一思想?为了提升某种特定的素养?还是仅仅因为这本书获奖了、畅销了、某个大人物推荐了?这里面有没有偏见?有没有话语权的问题?有时候想想,挺有趣的。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书,那些非主流的声音,它们怎么办?多样性应该是阅读世界里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吧?一个过于整齐划一的必读书目,是不是在无形中屏蔽掉了其他无数精彩的可能性?
我喜欢那种因为一本书,在阅读活动中遇到几个共鸣的人,大家围坐在一起,天南海北地聊,聊书里的情节,聊人物的命运,聊它引发的自己的回忆和思考。那是一种火花的碰撞,是思想的流动。这时候,那本书是不是“必读”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,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一个连接点,让原本分散的灵魂有了一次相遇的机会。这种体验,远比孤零零地“完成”一个阅读任务来得有价值。
当然,对于很多人来说,必读书目也许是他们开始阅读的契机。在信息爆炸、奶头乐充斥的年代,如果没有一股力量推你一把,你可能永远不会去翻开那些需要一点门槛的书。它是一个引子,是一个开始。但它不应该是全部,更不应该是终点。读完一本“必读书”,应该像推开一扇门,门后面是广阔无垠的书的海洋,你可以选择继续深入这扇门内的世界,也可以转身去探索其他完全不同的风景。真正的独立思考和持久的阅读习惯,是在“必读”的引导之后,靠着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培养的。
所以,当下次再看到那张必读书目的清单时,我大概不会再像年轻时那样单纯地抗拒或顺从了。我会先看看,它想带我去哪里?这份名单背后是怎样的用意?它能否在我现有的阅读版图上,添上一抹不一样的色彩?它能否成为我与他人连接的桥梁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哪怕那书名看起来有点陌生,有点沉重,我也愿意一试。毕竟,有时候,最意外的惊喜,恰恰藏在那些你本来不打算触碰的地方。Serendipity,阅读里的小确幸,有时就是这样发生的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467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