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吧,哪有什么铁打不动的“必读”啊?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。他们的兴趣点,他们当时的心情,他们的成长阶段,这些都得考虑进去。硬塞一本“名著”过去,他压根儿没感觉,翻两页就扔一边,那书再“必读”也没用。反倒可能把他对阅读那点儿星星之火给彻底浇灭了。我总觉得,让孩子爱上阅读,比让他“完成”几本指定书目重要一万倍。那个火苗,得小心翼翼地护着,别让大人的功利心给吹灭了。
但话说回来,抛开“必”这个字眼儿,有没有一些书,我是真觉得特别值得孩子们去遇见的?是有的,但不是因为它们“有名”或者“有用”,而是因为它们能给孩子心里种下点什么。可能是关于想象力的种子,可能是关于情感的,可能是关于认识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儿的。

比如,那些能把人带到奇奇怪怪的地方去的书。你知道吗,小时候读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》,我真的觉得兔子洞是可以钻下去的,里面的世界五彩斑斓,颠三倒四,跟现实完全不一样。那种脑洞大开的感觉,现在很多孩子可能在游戏里找,但在书里找,是另一回事。文字构建的世界,更需要他们自己去填充细节,去想象那些扑克牌卫兵是怎么走路的,疯帽子先生的茶会有多热闹。这种主动的想象,是任何现成的图像都替代不了的。还有像罗尔德·达尔的作品,《查理和巧克力工厂》、《玛蒂尔达》什么的,总有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角色和情节。大人看了可能觉得“这啥啊”,但孩子能从中找到对抗无聊和小小叛逆的乐趣,不是挺好吗?它们给了孩子一个许可,去想一些不可能的事。
再就是关于情感和同理心的。我觉得这块儿特别重要。现在的孩子,生活环境相对简单,有时候不太容易体会到别人的不容易或者复杂情绪。书就是个绝佳的入口。《夏洛的网》,哎呀,每次提到这本书,我心里就软软的。那只小猪威尔伯,那只蜘蛛夏洛,它们之间的友情,夏洛为了朋友那么努力,最后那么平静地离开……一个生命为了另一个生命付出,这种纯粹的善意和离别的淡淡哀伤,对孩子的心灵是极大的触动。它教会孩子什么是珍贵,什么是失去,什么是爱可以超越一切。还有像《獾的礼物》,用很温柔的方式讲死亡。这些话题,在现实中可能很难跟孩子开口,但书本提供了一个安全、有距离又有深度的讨论空间。让孩子知道,生命有欢乐也有悲伤,失去是生活的一部分,而爱和回忆可以让一切变得没那么可怕。
当然,还有认识真实世界的书。不光是科普,还有讲历史、文化、不同生活的故事。我不是说非得读那些大部头的历史书,有些优秀的儿童文学,背景设定在某个历史时期,或者讲述不同文化背景下孩子的生活,就很棒。比如王芳的《桥下一家人》,讲城市里流浪孩子的生活,很真实,有点心酸,但又不失温暖和坚韧。让孩子看到,哦,原来世界上还有人是这样生活的,他们的困难是什么,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。这比空泛地说“要珍惜生活”管用多了。它悄悄地在孩子心里播下理解和关怀的种子。
那些关于勇气、坚持、解决问题的故事,也该多看看。《小小的船》、《勇气》这类绘本,文字虽然少,但力量足。再大一些,像《波丽安娜》、《苦儿流浪记》,讲的是面对逆境怎么保持乐观和善良。这些书不是要孩子变成“圣人”,而是让他们知道,遇到困难不要怕,总有办法,而且,善良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力量。
所以你看,我说的这些,重点不在于书单本身,而在于这些书能带给孩子什么。是能点燃他们的好奇心吗?是能让他们学会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吗?是能让他们更理解这个复杂又多样的世界吗?是能让他们心里多一份勇气和温暖吗?
我希望家长和老师们推荐书的时候,少一点“这是名著,你必须看”的架子,多一点“这本书可有意思了,讲了个特别棒的故事!”的热情。带孩子去图书馆,去书店,让他们自己去翻,去摸,去看那些书的封面,读读开头几页,让他们自己产生兴趣。我们只是那个引路人,把一些好的可能放在他们面前,至于最终他们牵起哪只手,由他们自己决定。也许他们一开始就喜欢看漫画,那也没关系啊!先从漫画开始,只要他们开始享受阅读本身,那扇门就开了。慢慢地,他们的胃口会变大,会想看更多不同类型、更有深度的书。
所谓的“必读书目”,在我看来,更像是一个资源库,一个推荐列表。它在那里,你可以参考,可以从中挑选适合自己孩子的,而不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清单。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份他们自己的“必读书目”,只不过这份书目是随着他们长大、经历、思考,在不断变化的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提供土壤和养分,让他们自己的那份书目,长得更丰盛,更自由。最终,阅读应该是一种乐趣,一种陪伴,一种探索,而不是一种压力。让孩子爱上阅读,这才是我们最最“必”须做到的事情,不是吗?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453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