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编必读书目

头一回正儿八经接触这玩意儿,大概是我家娃上了小学。老师甩过来一张A4纸,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书名,旁边还跟着作者、出版社。得,任务清单来了。《西游记》《水浒传》(节选那是必须的),还有什么《稻草人》《小英雄雨来》这类“老朋友”,甚至掺着点儿引进的,像什么《鲁滨逊漂流记》啊,《格列佛游记》啊。看着这张纸,我脑子里立马回放起自己小时候的光景。那时候哪儿有这么官方的“必读”?顶多是语文老师偶尔推荐两本,或者家里大人随手扔本书给你,爱看看,不爱看扔一边儿,自由得很。

现在可不一样了。这单子一出来,立马形成了一条围绕它的产业链。各种版本的改编、讲解、配套练习册、甚至还有“亲子共读”打卡群——哦哟,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,生怕你没把这书读明白,没把那中心思想挖出来。说实话,看到那些配套的东西,我这火儿就有点儿往上冒。读《西游记》,难道不是图个热闹,看猴子怎么大闹天宫,猪八戒怎么贪吃好色,沙僧怎么老实背行李吗?非得抠个啥“反抗精神”、“团队协作”?看《鲁滨逊漂流记》,难道不是为了体验一下孤岛求生的刺激,感受一下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坚韧吗?非要分析作者的阶级属性,笔下人物的符号意义?

部编必读书目

把读书变成“做题”,把经典变成“考点”,这,这算什么事儿嘛?

想想那些书。《骆驼祥子》,老舍先生笔下的那个祥子,多鲜活啊,从一个充满希望的年轻人,一步步被生活、被那个操蛋的社会碾成了泥。读到他最后变成行尸走肉,心里真是堵得慌。可要是老师只问你“祥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堕落的?请结合原文分析”,这感觉立马就不对味了。那种沉重的悲哀,那种对命运无声的反抗最终失败的无奈,全被抽象成了知识点。

再比如《朝花夕拾》,鲁迅先生那些写童年、写故人、写往事的文章,读着多有味道啊!字里行间都是烟火气,都是真感情。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,谁没幻想过那百草园里的覆盆子、鸣蝉、还有那个会拔何首乌的老妈妈?谁没体会过三味书屋里的无聊和先生的严厉?可一旦要写读后感,是不是就得往“批判旧社会”、“对封建教育的控诉”这些标准答案上靠?鲁迅先生那么复杂、那么矛盾的一个人,那么有血有肉的文字,就被这样简单粗暴地标签化了。

我不是说这些书不好,恰恰相反,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是世界文学的精华。能把它们纳入中小学必读书目,立意肯定是好的,是想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经典,打下好的文化底子。这个出发点,我举双手赞成。

问题出在哪儿呢?我觉得吧,问题出在怎么“必读”上。是真心地引导孩子去阅读,去感受,去思考,还是仅仅把它们当成考试的一部分,当成完成任务的敲门砖?现在很多时候,感觉就像是在完成一项行政指令,而不是激发孩子对阅读本身的兴趣。

想想我认识的一些孩子,看到书单就发愁,觉得又来了新的负担。他们可能更愿意去翻一本画满卡通人物的漫画,或者钻进一个天马行空的奇幻故事里。这有错吗?一点儿没错!阅读本来就该是件快乐的事,是去发现一个新世界,是和书里的角色一起哭一起笑,是放下手机、关掉电视后,自己和文字的私密约会

可现在呢?“你读了吗?读到第几页了?人物关系搞清楚了吗?下周要测验哦!”——这种催促和压力,把阅读的乐趣一点点挤压得没剩多少。孩子们读这些“必读”的书,很多时候是为了应付,为了写出让老师满意的读后感,甚至是为了在同学面前能搭上话(因为大家都在读)。他们不是在享受阅读,而是在完成一项作业

而且,这张单子是不是真的适合所有孩子?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,有的可能喜欢历史,有的可能着迷科学,有的可能偏爱诗歌。一刀切地推一个“必读”清单,会不会扼杀掉他们探索其他领域的热情?会不会让他们觉得,“书嘛,就这些,读完了就可以不读别的了”?

我宁愿我的孩子自己去图书馆里瞎逛,被一本封面吸引,被一个故事梗概勾住魂儿,然后一头扎进去,废寝忘食地读完。读完以后,他可能眉飞色舞地跟我分享书里的哪个桥段多酷,哪个角色多搞笑,哪个情节多吓人,甚至只是告诉我,“妈妈,这本书真厚,我居然读完了!”——这种自发的、内驱的阅读,比任何“必读”都来得有力量,来得有意义。

当然,我也承认,有些书,如果没有这股“推力”,很多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翻。《红楼梦》(尽管只是节选),那文字的美,人物的复杂,人情世故的微妙,确实需要一定的年龄和阅历才能品出味儿来。能让孩子从小接触一下,埋下一颗种子,也许将来有一天,他长大了,经历了人情冷暖,再回过头来读,会读出完全不一样的感受。从这个角度说,“必读”也有它存在的价值,它提供了一个文化的基座,一个共同的语境

但如何让这个“基座”不变成冰冷的石头,让这个“语境”不变成空洞的口号,这是个大学问。也许,不是强迫孩子读完多少页,背下多少段,而是通过更多样的方式,比如话剧、纪录片、甚至游戏,去激发他们对这些故事、这些人物的兴趣。让他们先觉得“有意思”,然后才有可能主动去翻开原著,去探寻更深的东西。

部编必读书目,它在那里,像一个路标,指向一条被认为重要的阅读路径。这条路肯定通往宝藏,这一点我不怀疑。但我更希望,孩子们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自在一些,少一些功利,多一些好奇;少一些被动接受,多一些主动探索。让阅读,真正回归到它最初的模样:是一件让人心生欢喜、精神富足的私事,而不是一项必须打卡、必须完成的公差
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4405.html

(0)
大王大王

相关推荐

  • 大学生有意义的书籍推荐

    人文社科类: 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灵秀。人文社科类的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,理解人性,提升人文素养。 《乡土中国》费孝通:这本薄薄的小册子,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学洞见。费孝…

    2025年2月14日
    00
  • 75本商务人士必读书

    一、职场技能提升 想在职场上脱颖而出,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。这部分书单可以帮助你提升专业技能,掌握职场必备技能。 1.《金字塔原理》:麦肯锡经典著作,教你如何清晰地思考和表达…

    2025年4月4日
    00
  • 必读国学经典书籍

    第一个跳出来的,毫无疑问,是《论语》。别害怕,它不是枯燥的说教,而是孔老先生和弟子们的聊天记录。你甚至能从中听到他们的笑声、争辩,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。想想,一群人围着一个老头,讨…

    2025年6月9日
    00
  • 父母必看的早教书籍

    说实在的,现在市面上的育儿书,鱼龙混杂。有些纯粹是“教你成为完美父母”的鸡汤,读完焦虑感倍增,还不如刷两集轻松的剧。我个人最反感的就是那种带着高高在上姿态,告诉你“你必须这样做,不…

    2025年6月19日
    00
  • 必看的书推荐

    一、提升自我认知,探索人生意义 如果你正处在迷茫期,对未来感到焦虑,不妨读读这三本书。 1.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是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,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,…

    2025年2月2日
    00
  • 7到10岁儿童必读名著

    我总觉得,七到十岁,是培养深度阅读兴趣的黄金期。读进去,读懂了,爱上了,这辈子跟文字的缘分大概就定下了。所以,选的必须是那种有嚼劲儿的,能让他们心底痒痒,忍不住往下翻,甚至读完了还…

    2025年5月6日
    00
  • 青春期孩子必看的书籍

    先说《追风筝的人》吧。我知道,很多人都推荐过,但它确实值得一读再读。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,不仅仅是友谊的背叛与救赎,更是关于成长、关于责任、关于勇气。青春期,我们难免犯错,关键在于是…

    2025年6月11日
    00
  • 人工智能类书籍推荐

    首先,如果你的数学基础还不太扎实,或者说,大学时候的数学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,那么《数学之美》绝对是你的首选。别被“数学”两个字吓跑,这本书讲的真不是那种枯燥的公式推导,它更像是一…

    2025年7月10日
    00
  • 初学者日语书籍推荐

    首先,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。是想为了看动漫、追星,还是为了考试、工作?不同的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学习侧重点。如果是为了兴趣爱好,可以选择轻松有趣、注重口语的教材;如果是为了考试,则需要…

    2025年2月21日
    00
  • 好书推荐及理由100字

    首先推荐的是东野圭吾的《解忧杂货店》。这本书真的超级治愈!浪矢爷爷的杂货店,为迷茫的人们提供建议,串联起一个个温暖的故事。情节设计巧妙,读完后内心充满感动,强烈推荐给所有需要被治愈…

    2025年1月23日
    08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