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别只盯着“必”这个字眼儿。那些书本啊,那些白纸黑字里藏着的世界,远不止分数那么简单。它们是你在这场战役里的喘息,是能给你续命、给你力量、给你一个短暂逃离去看看别样人生的机会。所以,咱不说“必读”那么功利,说说在这个特别的人生岔路口,哪些书,你啃下去,是真能长进骨头里,在多年以后回想起来,觉得没白读的。
首先,你绕不开那些印在课本里、写进考纲里的名字。这是现实,得面对。鲁迅先生的《朝花夕拾》,别觉得他是考点就烦他。翻开看看,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清醒,有童年的野趣,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。读他笔下的“百草园”,读“藤野先生”,那种真实、那种不加粉饰,就像是在混沌的日子里,突然有人递给你一杯烈酒,辛辣,但让你头脑清明。他不是来哄你开心的,他是让你睁开眼看世界。

还有老舍先生的《骆驼祥子》。唉,祥子的故事,压抑得让人心疼。那辆洋车,那个他以为握在手里的梦想,怎么就一步步碎在风里、雨里、那个操蛋的时代里?读《骆驼祥子》,你能感受到底层人物的挣扎,命运的无情,那种努力了也可能一无所有的绝望。这听起来很残酷,是不是?但在你觉得自己全世界最惨、学习最苦的时候,看看祥子,或许会生出点别的滋味,对“活着”这件事,多一点复杂的理解。它告诉你,生活不是爽文,它常常就是这样,需要你硬扛。
当然,诗歌少不了。冰心奶奶的《繁星·春水》,那是另一种温柔的力量。那些短句,像夏夜的星光,不耀眼,但自有光芒。对母亲的爱,对自然的赞美,对人生的哲思,简简单单几句话,却能触碰到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。在被无数公式、定理、语法点轰炸得头昏脑胀时,读几首这样的小诗,就像在沙漠里遇到一泓清泉,洗涤洗涤心灵,挺好的。别把诗歌读成考试题目,去感受它,让它在你心里开出一朵花。
再说说外国的经典。那些带着翻译腔,故事背景离我们有点远的,但它们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。比如斯威夫特的《格列佛游记》。别以为这只是个给小孩看的冒险故事。小人国、大人国,那些奇奇怪怪的经历,骨子里是对人类社会、对政治、对人性的辛辣讽刺。读的时候笑一笑,笑完了想想,作者到底在说什么?这个世界,真的有那么多的可笑和荒诞吗?它能帮你跳出来,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周遭。
还有笛福的《鲁滨逊漂流记》。一个人,流落荒岛,怎么生存下来?靠智慧、靠毅力、靠劳动。这是一个关于独立、关于韧性、关于人如何在极端环境下自我实现的故事。初三备考,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孤独的“荒岛求生”,你需要自己规划时间,自己解决问题,自己面对压力。鲁滨逊的故事,能给你一种“我也可以”的勇气,让你相信人的潜力是无穷的。
高尔基的《童年》,也是常被提及的。那不是一个快乐的童年回忆录,充满了苦难、暴力、麻木。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,小阿廖沙却保留了内心的光亮和善良。读这本书,你会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相对安稳的时代,同时也能看到,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,人的精神依然可以倔强地生长。它让你更懂得珍惜,也懂得无论何时都别放弃希望。
说到中国古典名著,《西游记》和《水浒传》肯定要占一席之地,即便只是读节选。孙悟空身上那种反叛精神,猪八戒身上的小缺点,唐僧的执着,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。读《水浒》,读梁山好汉的聚义与末路,那种江湖气、那种悲壮感,会让你对“侠义”、“兄弟情”有更深的体会,也看到封建社会的腐朽。这些故事流传了几百年,自有它强大的生命力,读懂他们,对理解我们的文化、理解社会都大有裨益。
最后,我想加一本可能不那么“必考”,但特别有价值的书:罗曼·罗兰的《名人传》。写贝多芬、米开朗琪罗、托尔斯泰这三位在各自领域达到巅峰的人物。他们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充满了挣扎、痛苦、不被理解,但他们都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对理想的执着,克服了重重困难,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。在初三这个容易迷茫、容易挫败的年纪,看看这些巨人是如何跌倒又如何爬起来的,看看他们是如何忍受孤独和误解的,真的能给你注入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。你知道,原来“伟大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血肉之躯里磨炼出来的。
这些书单,绝不是让你一本本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勾掉。它们只是个引子,是推开几扇窗户。你得自己去翻,去读,去感受。哪本书的哪句话突然戳中了你?哪个人物的命运让你唏嘘不已?哪一种思想让你眼前一亮?这些个体性的体验,才真正属于你。
初三这段日子,就像破茧成蝶前的挣扎。会痛,会累,会迷茫。但别忘了,书本是能给你提供养分、给你智慧、给你勇气、给你远方的那团光。那些字里行间沉淀下来的东西,会在不知不觉中雕塑你的灵魂,让你在这场青春的淬炼后,变成更坚韧、更丰盈的模样。去读书吧,用你的心去读,去遇见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,也去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428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