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那种“读了能考高分”的功利书单,也不是随便翻翻消遣时间的快餐读物。我说的是,当你合上书页,脑子里还在嗡嗡作响,心里头有点酸涩,有点澎湃,或者看世界的角度,悄悄地、无可挽大地变了一点点——那才叫真正“必看”。
第一个想跟你掰扯的,当然是那些“大部头”。别怕它们名字听着沉,或者字儿密密麻麻的。比如老舍的《骆驼祥子》,你可能课本里看过节选,但我求你了,找个时间把整本拿起来读读。那个人力车夫祥子,他的挣扎,他的梦想,他怎么一步步被那个冰冷的世界给碾碎……看得人心里特堵,特不是滋味。但你看完,你会对“生活”这两个字,会对自己身边那些普通人的辛苦,有完全不一样的体会。它不是告诉你大道理,它是把血淋淋的真实生活,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。初二嘛,开始接触更广阔、也更复杂的世界了,这样的书,就像给你打了个预防针,让你知道,嗨,日子不是只有学校这点事儿,外面苦着呢,也有光着呢。

还有个不得不提的,金庸小说。别跟我说看武侠是浪费时间!真不是。金庸笔下的江湖,侠义恩仇,爱恨情仇,那可比偶像剧带劲儿多了。《射雕英雄传》啦,《神雕侠侣》啦,或者稍微晚点读《天龙八部》。这些书里头,有郭靖的赤诚和笨拙,有黄蓉的聪明和情深,有杨过的叛逆和孤独。它讲的不仅仅是武功高低,更是人怎么活,怎么面对选择,怎么去爱,怎么去恨。你别看是架空世界,里头的人性,一点不假。而且,金庸的文字,写景写情,那叫一个绝!你读着读着,脑子里自然就有画面感,大漠孤烟,杏花烟雨,活灵活现。这无形中对你的文字感觉,想象力,绝对是大大的滋养。当年我初二那会儿,下课就跟同学躲在墙角儿,偷偷翻页,看得入了迷,上课铃响了都不知道,现在想起来,哎呀,真美好。
除了这些有点份量的,得看看能打开你脑洞,让你觉得世界真奇妙的书。科普类的,但要那种写得特别生动有趣的。比如《万物简史》,那本书讲的东西可杂了,从宇宙大爆炸到原子结构,从生命起源到人类进化,什么都有。关键是作者比尔·布莱森,他写得太逗了,把那些枯燥的科学知识,讲得跟探险故事似的。你读完了,会觉得整个宇宙、整个地球,原来是这样运转的,自己在历史长河里,渺小得不可思议,但又因为能理解这些,又觉得挺了不起。这不就是建立世界观的时候吗?初二正是时候,别光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儿,抬头看看星空,低头想想生命的来处。
再来点不一样的。试试读一些散文,那种很有味道,不追求情节,就讲点生活里的细枝末节,讲点感受的。汪曾祺的散文,那真是写绝了。他写吃的,写草木,写身边的人,笔墨特别淡,但读起来满嘴生香,回味无穷。你会发现,原来生活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东西,有这么多值得停下来看看的瞬间。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里,读读这样的文字,就像深呼吸一下,放松,但又不是虚度。它让你慢下来,去感受,去体察,去爱上生活里那些不经意的美好。这对于培养你的细腻情感,观察力,还有对语言的欣赏能力,都太重要了。
还有一点,别忘了读点能让你“代入”,“感同身受”的小说。青春期嘛,烦恼多,困惑也多。读读那些写同龄人或者稍大一点年轻人故事的书。比如《草房子》(虽然偏小学高年级,但初二读依然有味儿),或者一些优秀的少年文学,或者像龙应台的《目送》那样,写亲情、写成长、写别离的。这些书,它能让你发现,“噢,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”、“原来我这种别扭,迷茫,是正常的”。它给你一种连接感,让你知道,你在经历的,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。而且,这些书往往写得特别细腻,能帮你梳理自己的情绪,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。
说到底,初二上册看课外书,不是为了完成任务,也不是为了炫耀你看了多少本。它是为了在你心里种下种子,浇灌你的精神世界。让你在学习的重压之下,不至于变得干枯;让你在懵懂的年纪,能看到更远的地方;让你在面对未来的时候,心里不是空落落的,而是因为曾经这些文字的滋养,有了点底气,有了点光亮。
别等了,现在就去书架上或者图书馆里找一本你感兴趣的。翻开第一页,让文字带着你,去另一个世界溜达溜达。相信我,这些书啊,会在未来的某一天,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,帮到你。它们不仅仅是一摞纸,它们是你成长路上,最可靠、最安静的伙伴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42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