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想那些年,书单一下来,密密麻麻列着一堆名字:《朝花夕拾》、《童年》、鲁滨孙漂流记、《海底两万里》、《格列佛游记》……还有什么《名人传》、《繁星·春水》,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头挑几本。当时看,有些名字就觉得硬邦邦的,像教科书的延伸,带着不得不完成任务的压力。
比如《格列佛游记》,小时候看的是删减彩绘版吧?就记得小人国大人国,觉得新奇好玩。真到了初中,读全译本,才慢慢咂摸出点不对味儿的地方——那哪是单纯的冒险故事?字里行间透着股子尖酸刻薄,讽刺!利立浦特人的鸡毛蒜皮,布罗卜丁内格巨人的粗俗,飞岛勒皮他那帮子脱离实际的“科学家”……你合上书,脑子里不是那些光怪陆离的形象,而是作者Swift藏在背后的冷笑,那感觉挺奇特的,像第一次发现原来文字可以这么不客气。考试会考你哪个国家的人有多高?他们为什么吵架?但它教会你的,可能是透过荒诞看现实的能力,是怀疑精神,是别把表面当一切。这可不是几个选择题能概括的。

还有《童年》,Gorky笔下的。哎呦,那日子,苦得像黄连水泡出来的。外公的暴躁,舅舅们的自私,整个家庭就像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。但神奇的是,书里总有光亮透出来,那个善良又坚韧的外婆,她的故事,她的歌,像暗夜里的星辰。还有那些底层形形色色的人,他们身上的生命力,粗粝却真实。它不像童话,一点也不美化生活,甚至有点吓人,把人性的阴暗面剥开给你看。可读完,你心里不会只有绝望,反而会生出一种对生命力的敬畏。考试可能会问你,主人公阿廖沙经历了什么?哪些人物对他影响最大?它想让你记住的,是即使身处泥沼,人依然可以仰望星空,可以寻找温暖。那份对世界的认知,是立体了,带着伤痕,也带着希望。
说到带着温度的记忆,《朝花夕拾》是绕不开的。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,更像鲁迅先生随手拾起的十几片回忆的落叶。范爱农、藤野先生、阿长……一个个鲜活又模糊的身影,一段段或温暖或心酸的往事。文字很平静,但你看得见他心里的波澜,对故人的怀念,对旧事的反思,对国民性的无奈甚至嘲讽。特别是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”,多少人童年都有那么一块野地,有过那样的先生?它触动的是你内心深处对童年的集体记忆,对启蒙时光的复杂情感。考试爱考阿长是个怎样的人?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?它考的其实是你有没有读懂鲁迅先生那些不动声色的情感,有没有体会到那些回忆背后更深沉的东西——是文化基因,是时代烙印。它教你看懂,原来最真实的感情,往往藏在最平常的叙述里。
再来《海底两万里》!哦,这个刺激!小时候觉得Captain Nemo酷毙了,诺第留斯号简直是梦想中的交通工具。坐在里面,透过玻璃窗看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,章鱼攻击,火山爆发,失落的亚特兰蒂斯……这是纯粹的冒险,纯粹的想象力。Verne的了不起在于,他在那个时代,就能用看似科学的细节,把一个不可能的世界描绘得如此令人信服。考试会考你诺第留斯号有什么功能?鹦鹉螺号的燃料是什么(额,好像没有燃料,靠电)?Nemo船长为什么避世?这些都没问题。但这本书最大的馈赠是:它点燃你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,让你相信想象力可以突破一切边界,让你在枯燥的日常里,还能保有那么一点点对奇迹的向往。这难道不比记住几个知识点重要多了?
那么,这些书为什么成了“必考”?除去那些所谓的“考点”——比如人物形象分析、情节概括、写作手法辨析——我想更深层的原因是,它们是某种程度上被筛选出来的、具有代表性的文本。它们各自打开了一扇门:历史的门,文化的门,人性的门,想象力的门。它们或许文字风格各异,故事背景不同,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帮你构建对世界最初的、比较完整的认知框架。它们让你看到,文学不只是风花雪月,它可以是尖锐的批判(格列佛),可以是残酷的真实(童年),可以是温柔的回忆(朝花夕拾),可以是天马行空的幻想(海底两万里)。
当然,考试的指挥棒总归有点扭曲阅读的姿态。你可能不是因为喜欢才读,而是因为“要考”。你可能更关注那些容易出题的地方,而不是那些触动你灵魂的句子。这有点无奈,但换个角度想,如果不是因为要考,有多少孩子会主动去翻这些书?它们是经典,是需要一点门槛去进入的,考试至少提供了一个契机,一个动力(虽然这动力有点功利)。
所以,“必考的课外书”这个说法,有点像是一个不太浪漫的引子。它告诉你,这些书很重要,重要到要在你成长关键期给你打上它们的烙印。别光盯着那些考点,那些所谓的“标准答案”。去感受,去思考,去让书里的世界跟你的生活产生连接。鲁滨孙的孤独和坚韧,祥子的挣扎和绝望,保尔·柯察金的理想与磨难……他们不仅仅是试卷上的名字,他们是你可能在某个瞬间感受到自己一部分投射的灵魂,是你理解“生活”这玩意儿到底有多复杂的线索。
读它们,不是为了成为“考试机器”,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丰厚、更有思想、对世界更敏感的人。考试结束了,分数拿到手了,但那些故事、那些人物、那些或惊叹或心酸的情绪,如果能长久地留在你心里,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冒出来,给你一点力量,一丝慰藉,或者只是让你会心一笑——那,才是这些“必考”的课外书,真正考给你的东西,一场关于成长的、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399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