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年级刚进初中,孩子们还带着点小学的尾巴,对世界充满好奇,但又有点怯生生的。这时候的必读书目,我觉得得像个老朋友,温柔地拉着他们往更广阔的世界走。不是那种板着脸讲大道理的,得是有点童趣、有点冒险、有点天马行空的。
你看,像《窗边的小豆豆》,多好啊!那个巴学园,简直是每个孩子梦想中的学校。在那里,犯点小错好像也没啥大不了,每个人都被看见、被接纳。小豆豆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,老师都能认真听。读完这本书,孩子心里那点因为进入新环境而产生的不安,没准儿就能消散不少。他们会知道,原来学习也可以是这样有趣,原来世界可以对孩子如此温柔。还有《海底两万里》,儒勒·凡尔纳的玩意儿,永远不过时!鹦鹉螺号,尼摩船长,大章鱼……光是听这些名字,男孩子女孩子眼睛都能放出光来。那可不是干巴巴的科普,那是把科学知识融进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里,一边读一边惊叹人类的想象力,一边还能学点物理、地理啥的,多划算。别忘了《小王子》。我说句实话,这书别说初中生,很多大人都未必真读懂了。但没关系,它像一首诗,像一幅画,里面有孤独,有友情,有责任,有那个永远不被理解却执着的小小身影。那句“本质的东西,眼睛是看不见的”,当年我第一次读到,心里就跟被什么轻轻敲了一下似的,说不出是啥滋味,但就是觉得不一样了。七年级的孩子,他们的心房还没完全锁起来,正是让这些柔软、温暖、充满想象力的东西住进去的好时候。

八年级就不一样了。课业开始加重,青春期的荷尔蒙也开始作祟,情绪像过山车一样,忽上忽下。他们开始对“自我”产生疑问,对“世界”的运行规则感到困惑甚至不满。这时候的书目,得有点深度,得能触碰他们内心那些隐秘的小角落,帮他们理解成长的烦恼,也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复杂多样。
《城南旧事》,我强烈推荐!林海音的文字,像老电影一样,缓缓地展开那个年代北京城的生活画卷。英子的视角,带着点懵懂,带着点感伤,看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。秀贞和妞儿的故事,宋妈的故事,兰阿姨的故事……都透着一股子淡淡的哀愁,但又不绝望。它让孩子知道,原来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,告别是人生的常态,但美好的东西会留在心里。这书特别适合八年级,那种初尝人生滋味,有点忧郁有点敏感的年纪。再来点“硬核”的,比如《动物庄园》。别看是写动物的,里面的道道儿深着呢!权力如何腐蚀人心,理想如何变成谎言,集体如何驯化个体……哎呀,这些事儿,孩子早点接触点苗头,总比稀里糊涂长大强。它像一剂清醒剂,让他们对那些漂亮口号背后可能藏着的东西,多留个心眼。还有《简·爱》!简·爱的故事,就是一部女性独立的宣言。面对不公,面对诱惑,她始终坚持自己的尊严和原则。这对于正在形成价值观的八年级孩子来说,特别是女孩子,简直太重要了。让他们知道,人穷志不穷,精神上的富足和独立,比什么都重要。
到了九年级,那真是黎明前的黑暗,或者说,冲刺前的备战。所有人都紧绷着一根弦,眼睛里只有分数,只有升学。阅读?哪有时间!但越是这时候,精神食粮越重要。九年级的必读书目,我觉得可以选那些虽然沉重,但能给人力量、给人思考的经典。它们不一定能直接帮你考高分,但它们能帮你稳住心神,看到更远的东西。
《骆驼祥子》,老舍的。祥子那个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悲剧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他那么勤恳,那么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,结果呢?一次次被命运玩弄,被社会碾压。读完心里特别堵,但这种“堵”,正是对现实的直视。它让孩子知道,人生不是童话,有时候努力了也未必有回报,但这不代表努力没有意义。它让他们提前感受一下“命运”这个词的分量。还有《活着》,余华的。福贵的一生,经历了那么多苦难,亲人一个个离去,但他还是那么顽强地活着。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朴素甚至有点冷酷的笔触,写尽了中国人的韧性。在最绝望的时候,也许能从福贵身上看到一点点生的微光。它不是要孩子去经历苦难,而是让他们知道,生命的意义有时就在于活着本身,在于对生活的承受和不放弃。当然,九年级时间紧,可以选一些篇幅适中或者节选来读,关键是读进去,读出点自己的东西来。别光为了应付老师检查,划几道线,背几个段落。
光有书单没用啊!现在的孩子,被各种电子屏幕包围,能静下心来翻几页纸质书,真没那么容易。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太大了。不是说把书丢给他们就万事大吉,得聊啊!你读了啥感受?这个人物你喜欢吗?为什么?换成你会怎么做?得引导他们去思考,去联想,把书里的世界和他们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。
而且,别把必读书目搞得跟任务一样,硬邦邦的。有时候,那些不在书单上的书,反而更能触动孩子的心。一本武侠小说,一套漫画,一本讲历史的闲书,一本探索宇宙的画册……只要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,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,我觉得都行。必读书目像个骨架,告诉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接触哪些类型的思想和情感,但血肉得靠孩子们自己去填充,靠那些他们真正喜欢、愿意沉浸其中的书。
说白了,初中这三年,孩子的精神世界正在快速搭建框架。必读书目就像一块块重要的砖头,它们提供了认识自我、认识社会、认识历史、认识人性的基本视角。但这些砖头怎么垒,能垒多高,房子里会摆上什么样的家具,长出什么样的花草,那得靠他们自己的选择和探索。我们做大人的,能做的就是把这些“砖头”递到他们手里,告诉他们这些东西挺有意思,挺重要,然后,看着他们自己去搭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大厦。别催,别吼,有时候,只是静静地陪着,或者自己也拿起一本书,那就挺好。阅读这事儿,真不能急,得慢慢来,一辈子呢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391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