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很多时候,觉得自己就像一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,每天重复着相似的动作,面对着相似的人和事。为了生存,为了那点可怜的安全感,我们把自己塞进各种格子间,戴上各种面具。笑是假的,生气是隐忍的,连开心都变得小心翼翼,生怕一不小心就打破了某种平衡。这种状态下,“成年人必看的书”?听起来像是又一张功利主义的清单,告诉你如何成功,如何理财,如何高效管理时间。对,这些也许有用,也许是现实必需,但此刻我不想谈那些。我想谈的,是当你被现实的铁锤砸得头晕眼花时,那些能让你喘口气、帮你认清自己、甚至只是让你觉得“哦,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”的书。
它们不像止痛药,吃下去立马就不疼了。更像是一盏忽明忽暗的灯,在你一头雾水的黑暗里,偶尔闪烁一下,让你知道,前方好像还有点东西,值得你去看看,去摸索。

先说点“不正经”的。我第一个想到的,不是什么大部头哲学,也不是深邃的文学经典,而是那种能把你从日常的麻木里猛地拽出来的东西。比如,看看那些讲人类历史的书。不是教科书那种枯燥的年代表,而是许倬云先生写的那种,或者《人类简史》、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》这种。你把自己微不足道的人生放到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一瞅,嘿,那些让你辗转反侧的小事,那些非得争个输赢的面子,忽然就变得……有点可笑。你会看到人类是多么渺小,又是多么顽强。看到文明怎么一点点建立起来,又怎么因为各种荒诞的原因走向衰落。你会发现,今天的烦恼,几千年前的人也烦过,只是形式不同。这种宏大的视角,会让你暂时跳出自己的小世界,喘口气。不是逃避,是定位。知道自己在哪里,时间在哪里。
然后,得说说那些能让你看清自己的书。我们成年人,最擅长的就是自欺欺人,以及表演。表演给别人看,有时候,连自己也信了。我们为什么会这样?为什么会有那些拧巴的情绪?为什么总是想要却又不敢要?心理学入门的书,比如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(别笑,真的很有用,而且不枯燥),或者弗洛姆的一些著作。它们会温柔又犀利地告诉你,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行为背后,其实都有迹可循。了解一点点心理学,就像给你一副X光眼镜,看自己,也看别人,没那么容易被表象蒙蔽。你会开始理解自己的脆弱,也理解别人的难处。这种理解,带来的是一种释然,而不是评判。你不再那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绑架,也不再那么急着去批判别人。
当然,还有文学。文学这东西,太奇妙了。它可以带你去完全不同的世界,体验完全不一样的人生。读《百年孤独》,你会感受到那种家族的诅咒、历史的轮回,那种扑面而来的魔幻现实。你会发现,原来生活可以这么离奇,这么绚烂,又这么无可奈何。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《罪与罚》或者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,我的天,你会直接钻进人性最幽深的地方,看到善与恶的缠斗,看到道德的挣扎,看到那些平时我们拼命想掩盖的龌龊念头。读完你会觉得,哇,原来人心这么复杂,这么深不见底。但也正是这种复杂,才构成了“人”这个生物。你没那么孤单,那些你以为只有自己才有的阴暗想法,几百年前的大作家早就给你写透了。这种感觉,像被理解,像被拥抱,即使那种理解和拥抱,是隔着几百页纸、隔着无数年光阴传过来的。
我还想提点哲学。别一听哲学就头大。不是让你去钻研康德黑格尔,而是那种能让你换个角度看世界的哲学。比如加缪的《局外人》,那种荒诞,那种与世界的格格不入,是不是跟你某个瞬间的感觉很像?再比如一些讲存在主义、讲个体意义的哲学入门。它们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,而是给你一把工具,让你去思考:我到底是谁?我想要什么?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这些问题,成年后会越来越频繁地跳出来拷问你。书不是告诉你答案,而是教会你如何提问,如何自己去寻找答案。这个寻找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成长。
还有那些看似“没用”的书,比如诗集,比如汪曾祺的散文。生活已经够面目可憎了,整天KPI、房贷、孩子、父母……这些书,能给你一些温柔,一些诗意。它们让你看到,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,也有值得去感受、去热爱的东西。一碗人间烟火,一次不期而遇的美好。它们提醒你,别忘了抬头看看天,别忘了听听风,别忘了感受那些微小但真实的幸福。这种提醒,在成年后的钢筋水泥丛林里,太珍贵了。
说到底,成年人看书,不是为了炫耀,不是为了内卷,更不是为了给谁交差。它是一种非常私人的、非常必要的需求。在你感到孤独、感到无力、感到不被理解的时候,书是那个沉默的陪伴者。它们不会评判你,不会催促你,只是静静地呆在那里,等你需要的时候,向你敞开另一个世界。
所以,别把“成年人必看的书”变成一种压力。它不是一张必须完成的任务清单。它是一次邀请,邀请你去探索那个你可能不了解的世界,也去探索那个你可能已经有点陌生的自己。去翻开一本你感兴趣的书吧,哪怕只是因为封面好看。读下去,也许就会遇到那个在字里行间等你的人,或者,那个你从未认识的自己。这个过程,没有终点。只是,一直在路上,一直在读,一直在成为那个更好的、或者只是更懂自己的成年人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386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