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争之神。
这四个字分量太重了。它不像坦克那样浑身挂满英雄主义的铁甲,也不像战斗机那样在天上划出优雅又致命的弧线,它往往藏在你看不到的山丘后面,用冰冷的数学和物理定律,决定几公里外一群人的生死。这种隔着地平线的绝对暴力美学,对很多人来说,有着致命的吸引力。

然后,问题就来了。想了解这门“艺术”,书该怎么读?市面上的军事书,汗牛充栋,但关于火炮的,尤其是写得好、写得透的,那可真是沙里淘金。太多书,要么是图片集配上点从维基百科抄来的文字,要么就是宏大叙事里一笔带过,根本不过瘾。
今天,我就凭着自己踩过的那些坑和淘到的那些宝,给你掰扯掰扯,想钻进这个炮管子里的世界,哪些书是绕不开的“敲门砖”和“镇宅之宝”。
入门与通识:没有他就没有这个话题
如果你只想买一两本书,对整个火炮发展史有个全局性的、清晰的认识,那答案只有一个,去找一个叫伊恩·霍格(Ian Hogg)的英国老头。
这老头子简直就是一本关于火炮的活字典。他的书,就是这个领域的“圣经”。如果书架上只能摆一本,那我首推他的《火炮二百年》(Twentieth-Century Artillery)。
为什么是这本?
因为它全面。从1900年左右,无烟火药和管退装置彻底改变火炮面貌开始,一直讲到世纪末的数字化炮兵。战列舰上的巨炮、要塞里的臼炮、拖着走的野战炮、自己能跑的自行火炮、天上飞的航空炮、甚至是藏在火车上的列车炮……你能想到的,他几乎都给你捋了一遍。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,而是把技术演进的脉络、战争需求如何催生新设计这些“里子”的东西给你讲得明明白白。
他的文字有种英国老派绅士的严谨,但不枯燥。你看他讲法国“七五小姐”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的革命性时,你能感觉到那种技术突破带来的兴奋;你看他剖析德国人在巴黎大炮上的奇思妙想时,又能体会到那种近乎疯狂的工程学野心。
这本书,你得当工具书用,枕边放一本,厕所放一本,随时翻。看到某个型号,回来查一下,霍格老爷子准能给你一个不深不浅、恰到好处的解答。这是基石,是你建立整个火炮知识体系的框架。
专题深潜:当你不再满足于“看个大概”
把霍格老爷子的书啃完了,你可能就不满足了。你可能会对某个特定国家、某场特定战争、甚至某个特定型号的火炮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。这时候,就该“专科”挂号了。
1. 德国炮:精准与致命的代名词
二战德国的武器,总有种魔力。而谈到它的火炮,一个型号是永远绕不开的——88毫米高射炮。
关于它的书太多了,但如果你想看点有深度的,我推荐你去找找《Flak 88: The Most Famous Gun of The Second World War》这类英文专著。为什么推荐外文?因为国内很多讲88炮的书,内容同质化太严重,基本就是“打坦克如何如何厉害”的老调重弹。
而真正的好书,会告诉你这门炮的出身——它首先是一门高射炮。它优秀的光学瞄具、高初速、稳定的弹道,都是为了对付高空高速目标设计的。把它放平了打坦克,某种程度上是“降维打击”。这些书会深入到它的设计哲学、不同型号(Flak 18/36/37/41)之间的细微差别、它在不同战场的具体战例,甚至会告诉你德军炮组是怎么操作这个复杂机械的。你会读到,在北非的沙漠里,一门伪装良好的88炮,如何成为盟军坦克手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。听到那种撕裂空气的尖啸,盟军坦克手就该念祷词了。
除了88炮,像什么“野牛”、“蟋蟀”乃至“卡尔”臼炮这样的自行火炮,可以去找Osprey(鱼鹰社)的“新先锋”(New Vanguard)系列。这个系列的书,薄薄一本,图文并茂,非常适合对单一型号进行快速而精准的了解。虽然深度有限,但作为专题的敲门砖,绝对够用。
2. 苏联炮:简单粗暴的“钢铁洪流”
如果说德国炮是外科手术刀,那苏联炮就是一柄开山巨斧。它的哲学不是精准,而是覆盖。理解苏联炮兵,就是理解什么叫“火力密度”和“暴力美学”。
要感受这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,你必须去了解“喀秋莎”火箭炮。
找一本专门讲“喀秋莎”的书,比如《Red God of War: Soviet Artillery and Rocket Forces》。你会发现,这玩意儿精度极差,单发威力也未必多惊人,但它的可怕之处在于瞬间齐射。一个火箭炮团,能在几十秒内把几十吨炸药倾泻到一片区域。想象一下,你正待在堑壕里,突然,天空中传来一种非人的、如同鬼怪哀嚎般的嘶鸣,然后整个大地开始连续不断地爆炸、跳动、燃烧。那种心理上的震撼和摧残,远比一发精准的炮弹要恐怖。书里会用老兵的回忆告诉你,这种被称为“斯大林的管风琴”的武器,在德军士兵中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。
除了火箭炮,苏联的Zis-3 76毫米加农炮、A-19 122毫米加农炮、ML-20 152毫米榴弹炮,这些都是“乌拉”冲锋前的开路先锋。关于它们的书,往往会和苏军的“大纵深作战理论”结合起来讲。你会明白,这些看似傻大黑粗的管子,是如何在朱可夫、科涅夫这些将帅手中,像棋子一样被调动,形成一个个巨大的“火力拳头”,一拳砸烂德军的防线。
硬核进阶:给那些想知道“为什么”的你
看到这里,如果你还不满足,开始琢磨“炮弹飞出去为什么是条曲线”、“表尺是怎么算出来的”、“自紧身管和多层炮管有什么区别”……那么,恭喜你,你已经是个无可救药的“炮痴”了。
这时候,你需要看的就不是历史书了,而是偏向技术的书籍。
国内这块儿,可以去找一些旧的大学教材或者军事院校的内部资料,比如《外弹道学》、《火炮设计原理》。这些书非常枯燥,充满了公式和图表,但它们能从最基础的物理和数学层面,回答你所有的“为什么”。读懂了这些,你再去看那些历史战例,你的视角就完全不一样了。你会知道,逆风对炮弹飞行的影响有多大;你会明白,为什么高原地区射程会更远;你甚至能从一门炮的炮口制退器形状,大致猜出它的设计思路。
这很难,但这个过程,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。从此,火炮在你眼中不再是一根会喷火的管子,而是一台精密、复杂,充满了数学和工程之美的机器。
一些额外的私货
最后,说点个人感受。读书,尤其是读这种比较偏门的军事技术书,别贪多,别求快。找一本好书,比如伊恩·霍格的那本,反复读,读透。把它当成你的基地和出发点。
然后,别光看书。去看看纪录片,甚至去玩玩那些硬核的战争模拟游戏(比如《战争雷霆》的历史模式、《Steel Division》系列)。它们能给你提供一种书本无法给予的,更直观、更动态的感受。当你在游戏里,费尽心力地计算提前量和弹道,最终命中几公里外的目标时,你对书里那些冰冷的文字,才会有真正“有血有肉”的理解。
这个世界很大,火炮的故事很长。从拿破仑的炮兵方阵,到今天能打上百公里的制导炮弹,每一寸炮管的延伸,背后都是无数天才的智慧和无数士兵的鲜血。而我们能做的,就是通过这些书,去稍稍窥探一下,那个由钢铁、火焰和数学构成的,令人敬畏的领域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714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