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书架上的美食书大概能分成这么几拨“人”。
第一拨,是那些不下厨房也能看得津津有味,甚至能让你在深夜饿得辗转反侧的“精神食粮派”。它们讲的不是“糖三克、盐一勺”,而是食物背后的灵魂和故事。

首当其冲,必须是M.F.K.费雪。她的《美食飨宴》(The Art of Eating),这玩意儿你说是食谱吧,它更像一本写给食物的情书,絮絮叨叨,全是她对生活的热望、对饥饿的坦诚,还有那些藏在牡蛎和烤鸡背后的人情冷暖。费雪的文字有一种魔力,她能把一个简单的煮鸡蛋写得像一场神圣的仪式。读她的书,你会觉得做饭不是一件苦差事,而是一种自我关怀和对生活最起码的尊重。她不是在教你怎么做,她是在告诉你,吃,是多么值得认真对待的一件大事。
如果说费雪是西餐世界的缪斯,那在中国,我心里这个位置永远留给汪曾祺。他的书,严格来说不算美食书,比如《五味》,或者任何一本他的散文集。但凡读过的人,谁忘得了他笔下的昆明米线、家乡的高邮咸鸭蛋?他写食物,从来不掉书袋,不用华丽辞藻,就是那么平平淡淡、不疾不徐地给你讲。讲那口咸鸭蛋的油“红而油多”,讲炒米和着白糖用开水一冲的香气。字里行间,都是活生生的人间烟火。真好。你看,这哪是教你做菜?这分明是在教你如何咂摸生活本来的味道。
还有一位绕不开的英国人,扶霞·邓洛普(Fuchsia Dunlop)。她的《鱼翅与花椒》简直是所有对中餐好奇的外国人的必读物,但我觉得,中国人读起来更有意思。那是一种“旁观者清”的视角,一个剑桥毕业的英国姑娘,一头扎进九十年代的成都,学做川菜。她笔下的麻婆豆腐、夫妻肺片,带着一种既疏离又痴迷的审视感,你会跟着她的味蕾重新认识一遍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味道。她让你跳出来看,原来我们每天吃的东西,在文化光谱的另一端,是如此的奇特、生猛、充满魅力。
第二拨,咱们来点实在的,是能让你“厨艺精进、告别翻车”的“武林秘籍派”。这些书,是真正要放在厨房操作台上,随时准备被酱油溅到的。
想在厨艺上开天眼,有一本书是绕不过去的丰碑——《食物与厨艺》(On Food and Cooking),作者哈罗德·马基。警告:这本书厚得像块砖,字小得像蚂蚁,没有任何精美插图。但,它就是神。它从分子层面告诉你,为什么肉要先煎后炖,为什么乳化作用如此重要,为什么美拉德反应是美味的亲爹。它不是给你一条鱼,而是教你织一张捕鱼的网。你看完它,可能一个菜谱都没记住,但你从此看透了所有菜谱背后的逻辑。你会开始理解食物的脾气,知道如何即兴发挥,而不是死守着菜谱不敢动弹。
觉得《食物与-厨艺》太硬核?那好,来个对新手极其友好的“降维打击”版——《盐、油、酸、热》(Salt, Fat, Acid, Heat)。作者萨明·诺斯拉特简直是个天才,她把复杂的烹饪原理简化成了这四个最最基本的元素。这本书的排版、插画都可爱到犯规,内容却拳拳到肉。它告诉你,味道的平衡就靠这四样东西。盐是风味的放大器,脂肪传递风味且制造口感,酸度提供清爽和平衡,热量决定食物的最终质地。自从看了它,我做凉拌菜就再也没翻过车,调任何酱汁都有了底层逻辑。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,它给了你自由,让你彻底摆脱“食谱的奴隶”这个身份。
当然,说到实操,还有一本“屠龙刀”级别的存在,那就是J. Kenji López-Alt的《The Food Lab》。这本书,用一种极客精神、一种近乎偏执的实验态度,去解构每一道家常菜。比如,怎么做出完美的炒鸡蛋?他会用几十种方法,控制变量,从温度、搅拌速度、加不加牛奶、用什么锅……一路实验下来,给你看数据,看对比图,最后告诉你最佳方案。我那块总是煎不好的牛排,就是靠这本书拯救的。它让你对烹饪心生敬畏,原来一个简单的动作背后,有这么多科学。
第三拨,我想称之为“打开新世界大门派”。这些书可能只专注于一个极小的领域,或者一种独特的食材,但能把这个点挖得深不见底,让你读完之后,感觉自己的美食世界观都被拓宽了。
比如,马克·科尔兰斯基的《盐的世界史》(Salt: A World History)。盐,多普通的东西?但这本书会告诉你,这玩意儿曾经像黄金一样贵重,是战争的导火索,是文明的基石,塑造了人类的迁徙路线和贸易网络。你跟着他的笔触,走过古罗马的运盐大道,看过中国古代的盐铁专卖,了解不同产地的盐风味为何千差万别。读完这本书,你再拿起盐罐,那感觉,绝对不一样了。
还有像《米饭:一部跨越万年的全球史》,或者任何一本关于咖啡、关于茶、关于巧克力的专著。它们都在做同一件事:让你透过一粒米、一颗豆子,看到背后风起云涌的历史、地理、文化和科学。这种阅读体验,本身就比吃一顿大餐还要过瘾。
最后,我想说,最好的美食书,其实是你家厨房里,妈妈或者奶奶那本手写、沾满油渍的菜谱。如果还没来得及记录,那就从现在开始,去问,去学,去写下来。那才是真正独一无二、无可替代的,属于你自己的美食圣经。
所以,别再问该买哪一本了。去书店,去图书馆,随便翻开一本,只要它能让你某个瞬间喉头一紧,胃里开始骚动,或者心里突然一暖,那就把它带回家。真正的美食书,从来不只是工具。它是邀请,是慰藉,是你厨房里那个永远不会嫌你烦的朋友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70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