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刻,我真切地感受到,一本书,对于一个孩子来说,首先是个玩具,然后才是一扇窗。
所以,如果你问我哪些早教书推荐,我不会给你拉一个按年龄分的、精确到月份的书单。那太像一份冰冷的说明书了。养娃这件事,尤其是在阅读启蒙上,更多的是感受,是试探,是大人和孩子之间那种妙不可言的化学反应。

但我确实有一些压箱底的心头好,是一些我和娃在无数个沙发角落、睡前时光里,翻了又翻,笑得前仰后合,或者安静依偎的伙伴。
零到一岁半:感官的狂欢,世界的初探
这个阶段的娃,世界观基本就是“万物皆可入口”。所以,书的安全性和耐造性是第一位的。布书、洗澡书、硬纸板书,请大胆地上。
我的启蒙首选,毫无悬念,是埃里克·卡尔。
尤其是那本堪称童书界“圣经”的《好饿的毛毛虫》。卡尔爷爷就是神。色彩,拼贴,天马行空。他的书,每一本都像一个小小的艺术展。更重要的是,它用一种孩子能瞬间领悟的方式,把数字、星期、食物,还有生命蜕变这个宏大的主题,揉进了一个小虫子啃啃啃的故事里。我家那本,上面的洞洞都被小手指戳得油光锃亮。
还有一本,《棕熊,棕熊,你看到了什么?》。这本书的魔力在于它那诗歌般的韵律和节奏感。你读起来会不自觉地带着一种rap的腔调,“Brown Bear, Brown Bear, What do you see? I see a red bird looking at me.” 这种重复性的、有节奏的语言,对小宝宝的语言启蒙来说,简直是天赐的礼物。他可能不懂意思,但他会爱上这种声音的魔力。
另外,DK出版社的触摸书系列也必须拥有姓名。什么小猫毛茸茸的肚子,小狗湿漉漉的鼻子,鳄鱼粗糙的皮肤……当孩子的指尖第一次触碰到那些模拟材质时,眼睛里迸发出的那种惊喜,千金不换。这是在帮他建立对这个世界最基础的触觉认知。
一岁半到三岁:互动的乐趣,情感的萌芽
娃开始能坐住了,手指也灵活了,语言能力更是坐上了小火箭。这时候,书就不能只是让他啃啃摸摸了。互动性,成了这个阶段选书的灵魂。
法国艺术家埃尔维·杜莱的“杜莱艺术启蒙系列”,尤其是那本《点点点》(Press Here),简直是互动书里的“天花板”。没有翻翻页,没有洞洞,没有发声器,就靠着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指令,“按一下这个黄点点”,“晃一晃书”,书页上的点点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。我第一次带我儿子玩这本书的时候,他简直以为我拥有了什么魔法。当他自己晃动书本,看到下一页点点们真的“散落”开时,那种“是我,是我让这一切发生的!”的巨大成就感,让他乐得咯咯笑。这本书,是在教孩子一个最朴素的道理:因果关系。
还有一本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神器——《我爸爸》和《我妈妈》。安东尼·布朗的作品,总是那么温暖又带着一丝超现实的幽默。这两本书,是用孩子的视角,把爸爸妈妈描绘成无所不能的超人。我爸爸的睡袍就是星空,我妈妈是杂技演员、是宇航员。在孩子心里,父母就是这样的存在啊!这种认同感,会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和情感链接。
当然,还有处理分离焦虑的《我妈妈上班去了》,建立秩序感的《大卫,不可以》。大卫系列简直是所有男孩的真实写照,那个光着屁股满屋跑,鼻孔里塞着豆子的淘气包,不就是自家那个混世小魔王吗?孩子在哈哈大笑中,看到了自己,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规则的边界。
三岁以上:故事的海洋,想象力的翅膀
恭喜你,你已经拥有一个小小故事迷了。他会开始问“为什么”,会关心故事里角色的命运,会把故事里的情节搬到现实生活中来。
这时候,可以上一些情节稍微复杂,能引发思考的绘本了。
“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”系列,这套书我愿称之为儿童情商教育的典范。胆小的弗洛格,怕黑的弗洛格,第一次感受到“爱”的弗洛格……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孩子成长中会遇到的一个具体情绪或问题:恐惧、嫉妒、友谊、死亡。它不讲大道理,只是把这些情绪掰开了、揉碎了,放在一个温暖的小故事里,让孩子自己去体会、去共情。
还有莫·威廉斯的“鸽子系列”。那只用尽浑身解数想开巴士、想吃热狗、想晚点睡的鸽子,简直是个行走的“戏精”。它的语言简单、直白,画面夸张、充满动感。孩子看的时候,能清晰地感受到鸽子那种强烈的欲望、耍赖和失望。这不就是他自己想要玩具而不得的样子吗?在爆笑中,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,也理解了什么是“不行”。
最后,我想说,书单永远只是个参考。
最最重要的事情,不是你买了多少昂贵的精装绘本,不是你有没有严格按照书单去执行。
而是,你是否愿意,放下手机,关掉电视,把孩子抱在怀里,用你可能并不标准但足够温柔的声音,陪他进入那个或奇幻、或温暖、或搞笑的故事世界。
那个共读的时刻,你指着书页的手指,你模仿小动物的滑稽声音,你们俩因为一个情节相视而笑的瞬间……这些,才是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更宝贵的,真正能滋养孩子一生的东西。
所以,去书店,去图书馆,带着你的孩子,让他自己去挑。相信他的眼光,可能他会选一本在你看来画风诡异、故事无聊的书,但那又怎样呢?
那是属于他自己的,阅读的冒险。而你,只需要做好那个,为他掌灯的领路人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9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