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上那些书,有的崭新得像昨天刚拆封,封面精美得能当挂画,翻开却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,不亲近。有的呢,封面都卷边了,书页上沾着油渍、酱油点子,甚至还有几页被水泡过,皱皱巴巴的,但就是这些书,才是我厨房里的定海神针。
所以,别问“最好”,咱们聊聊“最对”。在什么阶段,什么心情,你想做什么菜,就去找什么样的书。

如果你是那种厨房小白,连葱姜蒜都分不太清,或者是个理论派,总想弄明白“为什么”,那我求你了,别去买那些花里胡哨的菜谱。那些书只会告诉你“放三克盐”,但永远不告诉你为什么是三克,什么时候放,以及不放会怎么样。你需要的是一本能给你建立烹饪世界观的书。
我的第一本“圣经”是《食物与厨艺》(On Food and Cooking)。说实话,这书不像菜谱,更像一本烹饪界的百科全书,或者说,字典。厚得能当枕头,字小得密密麻麻。第一次翻开,我差点就放弃了。但是,朋友,一旦你耐着性子读进去,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打开了。它会告诉你,为什么鸡蛋会凝固,为什么肉需要“美拉德反应”,蔬菜里的纤维素是怎么回事,面团里的面筋又是如何生成的。你读懂了它,就等于拿到了厨房的底层代码。从此以后,你看所有菜谱都会带着一种“原来如此”的审视眼光,而不是盲从。
如果觉得《食物与厨艺》太枯燥,那它的现代实践版——《料理实验室》(The Food Lab),绝对是你的菜。作者J. Kenji López-Alt是个疯子,一个有着麻省理工背景的烹饪疯子。他会用几百个鸡蛋来测试怎样才能做出最完美的炒蛋,用几十公斤牛肉来研究怎么煎出完美的牛排。这本书,图文并茂,语言风趣,充满了实验精神。它不是给你一个食谱,而是带你走一遍科学探索的路。你看完之后,不仅知道怎么做,还知道十几种“不那么做”的后果,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。这玩意儿,给你的不是鱼,是渔,是能让你在厨房里举一反三、自由发挥的底气。
好了,理论武装到牙牙齿了,总得下厨实践吧。这时候,你需要的是一本有温度、有人情味的家常菜谱。那种感觉你懂吗?就是翻开书,仿佛能闻到邻居家厨房飘来的饭菜香,能看到作者在灯下不厌其烦地给你写信,告诉你某个步骤的小诀窍。
在这方面,我强烈推荐任何一本王刚老师……的书。别笑,我没开玩笑。虽然他主要是视频,但他的理念——清晰、直白、毫无保留——是所有家常菜谱的灵魂。他的菜谱里没有“少许”、“适量”这种玄学词汇,所有东西都给你量化得清清楚楚。更重要的是,他把专业厨师的后厨逻辑,用最朴实的方式翻译给了我们这些家庭“煮”夫“煮”妇。宽油是什么,料头怎么准备,锅气怎么来……这些东西,很多精美的食谱里根本不屑于提,但恰恰是中餐的精髓。
如果你想找一本实体书,可以看看那些专注于某个菜系的家常菜谱,比如沈嘉禄先生写的那些关于本帮菜的书,字里行间都是上海弄堂里的烟火气。或者,去找找陈晓卿老师推荐的那些美食书,跟着他的品味,总不会错。
当你家常菜做得差不多,开始觉得有点“无聊”了,想搞点新花样,探索一下世界的味道,那就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。
这时候,扶霞·邓洛普(Fuchsia Dunlop)的《鱼翅与花椒》以及她的川菜谱《川菜》 (The Food of Sichuan)绝对是绕不开的。一个英国女人,能把川菜的魂魄写得如此透彻,甚至比很多国人理解得都深,这本身就是个传奇。读她的书,你学到的不只是鱼香肉丝和麻婆豆腐的做法,更是对“鱼香”“麻辣”“怪味”这些川菜味型的深刻理解。她会带你走进成都的菜市场,去认识那些你可能从未见过的香料和泡菜,让你明白,川菜的魅力,远不止于红油和辣椒。她的文字充满了对食物的热爱和尊重,那是一种能跨越国界的共鸣。
想往南走,可以看看安东尼·伯尔顿的《厨房机密》。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厨师生涯的回忆录,充满了脏话、汗水、激情和各种“黑话”。它可能不会教你具体怎么做一道菜,但它会让你理解“厨师”这个行业,理解餐厅后厨那个如同战场般的世界。看完之后,你再去看《地狱厨房》之类的节目,感受会完全不同。你会懂得尊重你盘子里的每一份食物,因为你知道它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劳。
再或者,如果你想彻底从菜谱的条条框框里解放出来,那我必须把萨明·诺斯拉特的《盐、油、酸、热》(Salt, Fat, Acid, Heat)举到你的面前。这本书简直就是烹饪界的“降龙十八掌”,它把纷繁复杂的烹饪技巧,最终归结为四个最最基本的元素:盐、油、酸、热。萨明告诉你,只要你掌握了如何运用这四样东西,你就可以即兴创作出无数的美食,根本不需要任何菜谱。她教你如何用盐来提味、改变质地;如何用脂肪来传递风味、制造酥脆;如何用酸来平衡口感、增加层次;如何用不同的热量来掌控食物的生熟。这本书,是真正授人以渔的烹饪哲学书。
当然,市面上还有无数的书。那些装帧精美,摄影堪比艺术大片的“咖啡桌读物”,买回来供着,偶尔翻翻,心情会很好。那些米其林大厨写的书,技术含量极高,步骤繁琐到劝退,但可以帮你打开思路,见识一下烹饪艺术的顶峰是什么样子。
但说到底,一本烹饪书好不好,唯一的标准就是:你愿不愿意把它带进厨房。
一本真正属于你的好书,是那个在你手忙脚乱时,能给你最清晰指引的伙伴;是那个在你深夜饥饿时,能给你最温暖慰藉的灵感来源;是那个书页上溅满了你汗水和油点,却被你视若珍宝的老朋友。
去找吧,别怕买错。每一次“踩雷”,都是在帮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需要什么。你的书架,最终会变成你个人烹饪之旅的地图,记录着你从一个连蛋都煎不好的新手,到一个能用味道讲述自己故事的厨师的全过程。这,比任何“最好”的榜单,都来得有意义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9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