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说它们不好,而是它们太……完整了。像一块打磨光滑的玉,美则美矣,但你一个刚入门的,拿着小锤子,从哪儿下手都觉得是亵渎,也找不到下手的缝隙。
所以,我推荐的作者,往往都有一个共性:破绽。或者说,他们主动留下了无数可供解读、可供攻讦、可供钻研的入口。他们的书,本身就是一座开放的、甚至有点危险的游乐园,而不是一座森严的纪念堂。

首推的,永远是卡尔维诺。
读卡尔维诺,尤其是《看不见的城市》或者《如果在冬夜,一个旅人》,你根本不是在读一个“故事”。你在读的是一个结构。这太重要了。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,这意味着你拿到了一份建筑的蓝图。你可以像个侦探一样,去分析马可·波罗向忽必烈描述的那些城市,到底遵循了什么样的分类逻辑?是按欲望、记忆、符号,还是别的什么幽微的线索?每一座城市,都是一篇绝佳的微型小说分析范本。你可以写它的意象,写它的隐喻,写它背后映射的现代人困境。
他的书,简直就是为了被分析、被解构而生的。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精密的零件,你可以把它拆下来,单独把玩,研究它的齿轮和咬合。写关于卡尔维ノ的文章,就像在玩一场智力乐高,你总能找到拼接和解读的乐趣。智力迷宫,这就是他给你的最好的写作素材。
紧随其后的,必须是博尔赫斯。
如果说卡尔维诺给你的是蓝图,那博尔赫斯给你的就是整个宇宙的源代码。他的任何一个短篇,都像一个通往无数平行宇宙的入口,里面塞满了镜子、迷宫、神学、不存在的百科全书和对永恒的眩晕感。
写博尔赫斯有多“爽”?你几乎可以从他任何一句话里,引申出三千字的论文。比如《小径分岔的花园》,你可以写时间的多线叙事,可以写东方哲学与西方推理的结合,甚至可以单写那个“你”的身份认同。他的小说是知识的压缩包,信息密度极大。读他,就是在拆解一个精密仪器。你分析他的一个比喻,就能牵扯出背后的神话源流;你分析他的一个叙事技巧,就能聊到整个现代主义文学。
写博尔…斯,你永远不愁没话说。愁的是,你的知识储备和逻辑能力,跟不跟得上他那令人战栗的想象力。纯粹的智力游戏。但是高级。
从结构的天罗地网里钻出来,我们聊聊那些在句子层面就能让你写上三千字的人。
第一个是村上春树。
我知道,提他有点俗。但俗归俗,好用是真好用。为什么?因为他的文本肌理太有辨识度了。那种疏离的都市感、那些精准又怪异的比喻(“像全世界的雨水都降落在全世界的草坪上”)、那种对音乐、猫、意大利面、威士忌的执念……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“村上符号系统”。
写他,你可以做很多事。你可以专门写一篇《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动物意象》,或者《从爵士乐看村上春树的主人公精神世界》。他的小说,提供了一种氛围,而这种氛围,恰恰是由无数个具体的、可供分析的细节构成的。这对于写作者来说,简直是宝库。你可以像做化学实验一样,把他小说里的各种元素提取出来,看看它们是如何发生反应,最终生成那种独特的“村上味儿”的。而且,写他还有一个隐秘的好处:你可以借着分析他,来偷偷表达自己的小资情调和生活品味,安全,又显得有格调。
聊完村上,必须得提一个我们本土的,王小波。
王小波的好写,在于他的冒犯性和趣味性。他的文字,本身就是一种态度。一种对僵化、对无趣、对权威的绝不妥协的嘲讽。他笔下的“有趣”,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、值得反复咂摸的话题。
你可以写他如何用流氓的口气谈论最严肃的哲学问题,这种反差萌是怎么形成的。你可以分析他的“王二”这个形象,到底承载了多少他对自由和智慧的向往。他的小说和杂文里,充满了各种“叙事圈套”,表面上在讲一个荤段子,内里却藏着对逻辑和理性的探讨。写王小波,你不需要正襟危坐。你可以用一种同样“好玩”的笔触去解构他,去模仿他,甚至去反驳他。他就像个你身边最聪明、最有趣的哥们儿,你们的对话,本身就是一篇好文章。
再往下,我们谈谈那些给你一把人间手术刀的作者。
鲁迅。对,又是鲁迅。但别急着划走。我们今天不谈那些陈词滥调。鲁迅之所以“好写”,在于他的文字像淬了毒的银针,精准、锐利,直刺要害。他留下的话题,一百年后还在我们身边发酵。
你可以不写《呐喊》《彷徨》的总论,你可以只挑《药》里面的那个“人血馒头”,聊聊“看客”心态在今天互联网时代的变体。你可以只挑《阿Q正传》里的“精神胜利法”,看看它如何寄生在当代人的生活细节里。鲁迅的好写,在于他的现实穿透力。他的文本,是一个巨大的接口,可以连接过去和现在的一切社会议题。你写的不是鲁迅,你是在借鲁迅的刀,解剖你眼前的这个世界。这股力量,劲儿大,而且后坐力足。
还有余华。
余华的好,在于他把苦难写得那么赤裸,又那么有尊严。写他的书,你绕不开对生与死的思考。你可以写《活着》里,福贵这个人物形象的韧性,是如何在一次次命运的捶打中形成的。你可以写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分析他如何用一种近乎残酷的黑色幽默,去消解那种深入骨髓的悲剧。
余华的小说,情感冲击力极强。这给你写作提供了最直接的素材——你的真实感受。你读完后的那种堵心、那种震撼、那种想哭又哭不出来的复杂情绪,本身就是最好的切入点。你可以分析他的语言,为什么那么朴实无华,却有千钧之力。你可以探讨他小说里的“死亡”意象,为什么总是来得那么平静,又那么猝不及防。他把人间的悲欢,浓缩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人,让你不得不去直视,去思考。
最后,我想提一个可能有点意外的人选,毛姆。
毛姆,这个“二流作家里的一流”,他的好写之处在于他的通透和刻薄。他的小说,比如《月亮与六便士》《人性的枷锁》,简直是一本人性观察的田野笔记。
他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往灵魂的深渊里钻,他只是站在一个冷静的、甚至有点冷酷的旁观者角度,把你我身边那些人的伪善、欲望、挣扎、虚荣,都给你明明白白地摊开来。他的句子,没有华丽的辞藻,但充满了洞察。写他,你可以学到如何去分析人物的深层动机。你可以写思特里克兰德,到底是追求艺术的疯子,还是一个极端的自私鬼?你可以写菲利普,他那点可怜的自尊和无望的爱情,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倒影?
毛姆的书,就像一面擦得锃亮的镜子,照出人性的褶皱。他的故事不复杂,但里面藏着无数值得讨论的话题,关于理想与现实,关于爱情与占有,关于体面与不堪。
所以你看,这些作者的书,本身就不是一个封闭的艺术品。它们是邀请函,是挑战书,是半成品的建筑。它们充满了缝隙、钩子、密码和陷阱,诱惑着你带着自己的脑子和笔,跳进去,跟他们搏斗,跟他们共舞。
他们递给你一把刀,一面镜子。剩下的,看你自己的了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9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