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啊,今天我这不是要给你们列个清单,而是想跟你们掏心窝子地聊聊,这些年我教了那么多学生,也自己“啃”了那么多本教材,到底哪些书是真值得你花时间、花精力去钻研的。别指望我给你们什么“终极答案”——这世上哪有那么绝对的事?学古筝跟谈恋爱一样,得讲究个“缘分”,更得看你的“需求”和“阶段”。你是急性子想立马弹曲子?还是个老实巴交想扎扎实实打基础?这可真不一样啊!
第一阶段:摸索门道,打好地基的“硬核”之选

刚开始学琴的朋友,我常跟他们说,别急着去弹什么《高山流水》、《渔舟唱晚》,那玩意儿,你没个扎实的基础,弹出来跟“锯木头”似的,不仅自己难受,听的人也遭罪。这个阶段,咱们得把“地基”打好,指法、音色、乐感,都要从最基础的开始。
首当其冲,我想推荐的便是《中国音乐学院考级曲集》。别一听“考级”就皱眉头,以为是八股文。它其实是个特别好的、系统的“骨架”。尤其是1-3级,我跟你说,这里面的每一个小曲子,每一个练习,都是为了让你把最基础的指法抠清楚:左手按音、颤音、滑音,右手勾托劈挑抹摇……一个个动作,都要做到位,弹得清晰、干净。我很多学生,包括我自己当年,都是从这套书里“啃”过来的。刚开始可能觉得没啥意思,都是些小曲子,甚至就只是指法练习。但你想啊,盖房子不得先打地基?这套书就是你的“地基”,扎实了,上面才敢建高楼大厦。我有个学生小李,开始的时候嫌这书太“慢”,总想直接上手弹《渔舟唱晚》。我苦口婆心劝她,先忍忍,把《小星星》弹好了,把最简单的勾托练习做熟了,再想别的。结果呢?她偷偷地跳过了好几页,直接去“啃”《春江花月夜》里那段花音,弹得跟“锯木头”似的,又慢又卡,还气馁。后来乖乖回来,从头开始,现在弹《高山流水》都像模像样了。所以,慢就是快,真理啊!
另外一套经典教材,那是李萌老师编的《古筝基础教程》。这套书在我心里地位也很高。它更像一本“百科全书”,从古筝的历史、构造,到每个指法的图示、练习,再到一些经典小曲,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如果你是个喜欢刨根问底、对理论也感兴趣的“学霸型”选手,或者你的老师就喜欢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法,那这本绝对是你的菜。它不仅仅教你“怎么弹”,还告诉你“为什么这么弹”。不过,别指望它能让你“速成”,这书的节奏是慢而稳的,每一步都得吃透。我个人觉得,如果能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踏踏实实地学下来,你的古筝功底,那绝对是“硬核”级别的,将来无论走专业路线还是纯粹爱好,都会受益匪浅。
第二阶段:技艺精进,探索韵味的“升级包”
等到你的基础打得差不多了,手指头也能听使唤了,开始不满足于那些小练习曲了,想往“艺术”的层次迈进了,那咱们就要“升级”了。
这时候,《中国音乐学院考级曲集》的4-6级甚至更高级别,依旧是很好的选择。它们提供了更复杂的指法组合,更长的乐句,以及更丰富的情感表达。别小看考级曲目,每一首都有它的侧重点,可能是某种指法的强化训练,也可能是特定风格的尝试。通过这些曲子,你会逐渐接触到古筝丰富的表现力。
而提到进阶,绕不开的,是王中山老师的《古筝演奏教程》。我跟你们说,王老师的曲子,那可不是随便弹弹就能出味的。他的教程里,对每一首曲子的理解、情感、指法处理,都有独到的见解。它不仅仅是“谱子”,更像是一本“演奏心得”,充满了王老师对古筝艺术的深刻思考。你会发现,同样的音符,在他手里,能被赋予生命,那种细腻入微的处理,那种收放自如的掌控,真是让人叹为观止。这本书适合那些已经掌握了基本指法,开始追求音色、韵味、乐感的朋友。但是,要弹好王老师的曲子,需要你对乐曲有深刻的理解,不能只停留在“按谱子弹响”的层面。我曾经为了练好《溟山》里那几个左手颤音的细腻变化,整整一周都泡在琴房里,手指头都快磨出茧了,但当真正“悟”到那个感觉的时候,真是豁然开朗,感觉整个曲子都活起来了,那成就感,啧啧,无法言喻!
还有一本是《中央音乐学院考级曲集》,它和中国音乐学院的考级曲集各有侧重,曲目编排和风格上会有一些不同。有些曲子在这套里是高级,在那套里可能就是中级。如果你学了一段时间,想尝试更多风格的曲子,或者想挑战一些不一样难度的作品,可以把两套都翻翻,互相借鉴,取长补短。我有些学生,会从这套里挑几首喜欢的,从那套里再挑几首,这样弹起来既能保证广度,又能保持新鲜感。
第三阶段:拓展视野,追求个性的“百家争鸣”
当你已经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教材,想尝试更多元化的曲风,或者仅仅是为了“解馋”,弹一些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、影视金曲,那这个时候,市面上各种《古筝流行金曲》、《古筝名曲荟萃》、个人编配曲集就派上用场了。
这些书啊,就像你饭后甜点,调剂口味用的。学音乐嘛,总不能光吃“素”,也得来点“荤”的。这些曲集通常会收录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曲子,弹起来特别有成就感,也能让你的朋友家人对你刮目相看。但是啊,我得给你们打个预防针:这些书通常指法标注比较简单,甚至有些编配并不太符合古筝的传统指法和发声原理。所以,玩玩可以,甚至可以用来提高你的即兴演奏能力或者伴奏能力,但千万别把它们当成你的主要教材,否则很容易学偏了,把一些不规范的指法“固定”下来,以后再想改,那可就难了。我学生里有个小姑娘,特别喜欢弹流行歌,自己找了本流行曲集,弹得那叫一个“嗨”,但一听她的基本功,哎哟,指法混乱,音色也比较“糙”。后来我跟她说,“流行歌是甜点,教材是主食,甜点可以吃,但不能天天吃、顿顿吃啊!”她才恍然大悟。
还有一些古筝曲谱集,比如汇集了经典传统筝曲的,或者专门收录某位作曲家作品的。这些就更适合那些已经具备一定演奏水平,想要深入研究某一特定流派、风格的琴友。这些曲集,往往是需要你对古筝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追求时,才能真正“品”出其中滋味。它们就像一坛老酒,越品越香,但前提是你得有品酒的舌头。
最后,我的“肺腑之言”
说了这么多书,但我想强调的是,书只是工具,它摆在那里,是死的。真正让你进步的,是那双日夜在琴弦上“磨砺”的手,是那颗沉浸在音乐里的心,更是你身边那位循循善诱的老师。
- 老师是你的“活教材”: 你手头上的那本书,再好,也比不上你身边那位有经验的老师。老师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、学习进度、个人喜好,给你量身定制最适合你的学习计划和教材。就像看病,自己瞎开药方,吃死了可没人管。老师能给你纠正错误指法,指导你理解乐曲情感,这些都不是书本能完全替代的。
- 多听,多看,多想: 光看谱子没用,得听!听不同的演奏家怎么诠释同一首曲子,听他们指尖流淌出的情感,感受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的魅力。这能让你对曲子有更深刻的理解,也能帮你找准自己想要的音色和风格。多看看演奏视频,模仿他们的身姿、表情,那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啊。
- 持之以恒,贵在坚持: 无论你选了哪本书,最终决定你水平的,是你每天坐在琴前,一字一句、一个音一个音地去“磨”。手指头磨破了,心里的那道坎儿,也就过去了。古筝这东西,急不得,它需要时间和耐心来沉淀。
古筝啊,它不仅仅是门乐器,它承载着太多的故事、太多的情感。从那些泛黄的书页里,你读到的不只是音符,还有前人的智慧和心血。所以,选书也好,练琴也罢,都是一段与自己对话、与音乐交融的旅程。别太功利,别太着急,慢慢来,你会发现,指尖流淌出的,不仅仅是旋律,更是你自己的“心声”,那才是古筝真正迷人的地方。祝你们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“武功秘籍”,在古筝的世界里,自在遨游!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7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