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,曾经。在人生的好几个岔路口,撞得头破血流,才发现,原来自己一直攥在手里的,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成就,而是那些再平凡不过的日常温情。当我开始学着放慢脚步,学着抬头看看天上的云,学着对一杯热茶心生暖意,我才发现,感恩这回事儿,它不仅仅是一种美德,更像是一把钥匙,能打开你内心深处,那扇一直紧闭着,却藏着无数宝藏的门。而在这趟寻找感恩的旅程中,书,那些用文字编织起来的世界,无疑是我最忠实的向导。它们不吵不闹,不评判不苛责,只是静静地在那里,等着你翻开,然后用或轻柔或激荡的笔触,将你带入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洗礼。
所以,如果你也像曾经的我一样,在生活的洪流里有点迷失方向,或者仅仅是想让自己的内心更丰盈一些,我真的,发自肺腑地,想向你推荐几本我读过,并且深深被它们触动的书。它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,教条式的“感恩指南”,而更像是几位老朋友,用自己的故事,用自己的智慧,悄无声息地,在你心田种下了一颗颗感恩的种子。

第一本,也是我每次提及都会眼眶发热的,是米奇·阿尔博姆的《相约星期二》(Tuesdays with Morrie)。这本书,怎么说呢,它不是让你坐在那里,正襟危坐地思考“我该感谢什么”,而是通过一个垂垂老矣的社会学教授莫里,和他曾经的学生米奇,在莫里生命最后几个星期里的十四次星期二相会,用最平实、最真诚的对话,把生命里那些最本质、最动人的东西,一点点剥开来给你看。
莫里教授得了渐冻症,身体一点点地僵硬,一点点地失去自主。一个曾经能歌善舞、口若悬河的人,最终连抬起手都成了奢望。可他呢?他没有怨天尤人,没有沉浸在自怜自艾里。相反,他用自己的生命尽头,给所有来访者,尤其是米奇,上了一堂又一堂关于爱、关于死亡、关于家庭、关于原谅,当然,最重要的是,关于感恩生命的课。我记得里面有一句话,大概意思是,当你学会了如何去死,你也就学会了如何去活。这句话当时像一记重锤,狠狠地敲在我心上。我们总以为活着是理所当然,总以为时间还有很多,结果呢,往往是到了失去的时候,才明白拥有是多么奢侈。读这本书的时候,我常常会泪流满面,不是因为悲伤,而是被莫里教授那种对生命深沉的爱意和毫不保留的分享所打动。他感恩每一次呼吸,感恩每一次有人触碰他的手,感恩每一个能听他说话的耳朵。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,感恩,不是口头禅,而是一种深植于骨髓的,面对生命的态度。它教会我,要好好珍惜此刻,珍惜身边每一个爱你的人,因为这些,才是你生命里最最宝贵的财富。
然后,我要推荐的第二本,是保罗·卡拉尼什的《当呼吸化为空气》(When Breath Becomes Air)。这又是一本读到让人心颤的书。保罗·卡拉尼什,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的天才神经外科医生,在事业的巅峰期,却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肺癌。从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,瞬间变成了病床上挣扎求生的病人。这种身份的巨大反转,带来的冲击是难以想象的。
这本书,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感恩的书,不如说它是一本让人深刻反思生命意义,从而自然而然生发出感恩之心的书。保罗用他精准而又充满诗意的笔触,记录了自己从确诊到离世前的思考、挣扎和感悟。他思考什么是活着的意义,什么是死亡,什么是爱。他没有回避痛苦,没有粉饰绝望,他直面病魔带来的摧残,也直面自己内心深处对生死的迷茫与恐惧。但他也在字里行间,流露出对妻子、对即将出生的女儿、对曾经的职业生涯、对生命中每一个平凡而又珍贵瞬间的深沉感谢。我读着读着,会时不时停下来,捂住胸口,那种震撼和共鸣,仿佛我自己也和他一起,经历了一场生命的考验。这本书让我明白了,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,即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,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值得感恩的东西——也许是一份深爱,也许是一个未完成的梦想,也许仅仅是,我们曾呼吸过,曾感受过,曾爱过。它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,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。每一次呼吸,都值得被感恩,因为那是生命存在的证明。
接着,第三本,它更像是一剂明亮的强心针,是达赖喇嘛和德斯蒙德·图图大主教合著的《喜悦书》(The Book of Joy)。这可不是一本苦大仇深的书,恰恰相反,它充满了温暖、智慧和幽默。两位享誉世界的精神领袖,在达赖喇嘛的住所相聚,用一周的时间,深度探讨了人类共同的困境——如何面对苦难,如何寻找持久的喜悦。
他们分享了各自的人生经历,那些经历里充满了政治压迫、流亡、种族隔离,但他们俩,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超脱的乐观和慈悲。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,就是它没有回避痛苦,而是告诉我们,喜悦并不是没有痛苦,而是痛苦来临时,我们依然能够选择以何种心态去面对。他们谈到了八根喜悦的支柱:洞察力、视角、幽默、谦逊、接纳、宽恕、感激和慈悲。其中,“感激”这部分,两位老人家娓娓道来,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平静和力量,简直能穿越纸面,直接感染到你。他们没有宏大的理论,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、一句句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对话,引导你去发现生活中的微小美好,去练习那种积极看待世界的能力。我常常会把这本书放在床头,心情低落的时候随手翻开几页,那些智慧的火花,总能像涓涓细流,滋润我干涸的心田,让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。它提醒我,感恩是一种选择,一种主动去寻找阳光的姿态,而这种姿态,能带来真正的喜悦。
最后,我想跳脱一下,推荐一本可能不那么直接,但对我而言,却是关于感恩日常和生命诗意的启蒙书——安东尼·德·圣·埃克苏佩里的《小王子》(The Little Prince)。这本书啊,被无数人读过,可每次重读,我都会有新的发现,新的感动。它不是那种成年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寓言,反而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渐渐遗失的童真和对世界的好奇。
小王子对他的玫瑰花,那种独一无二的爱和依恋,不就是最纯粹的感恩吗?他感恩玫瑰的娇艳,感恩它带来的芬芳,甚至感恩它的小脾气和自负,因为这些,才让他的玫瑰变得与众不同,变得对他而言,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存在。狐狸说的那句“驯服”理论,更是点睛之笔。它告诉我们,当我们花时间去陪伴,去了解,去投入感情,无论是对一个人,对一件物,还是对生活本身,它就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变得无可替代。这种无可替代,不就是感恩的源泉吗?感恩这份联结,感恩这份独一无二。读《小王子》时,我总会被那些孩童般的纯粹视角所打动,它像一股清风,吹散了我心头的尘埃,让我重新学会用一种更简单、更直接的方式去感受生活,去感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,实则熠熠生辉的小确幸。比如,感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,感恩一杯暖心的咖啡,感恩窗外那棵安静的树。这些,都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“玫瑰”。
你看,这些书,每一本都从不同的角度,以不同的姿态,诉说着关于感恩的故事。它们不是要你变得完美无缺,也不是要你刻意去压抑负面情绪。它们只是提供了一个个思考的切入点,一份份情感的共鸣,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,悄然间,与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生命的敬意,对周遭一切的善意,重新接轨。
说到底,感恩,不是一种口号,也不是一项任务。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觉醒,是当我们卸下所有的伪装和防备,真心实意地去感受、去接纳、去珍视生命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时,自然而然会涌现出来的一种生命底色。而这些书,它们就像是静静燃烧的炉火,总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,给你带来温暖,提醒你,即便世事纷扰,你依然有很多值得去感恩、去珍惜的东西。希望它们也能成为你旅途中的良伴,带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平和与喜悦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7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