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有位老先生,他看我愁眉不展,只是笑着点点头,递给我一本薄薄的线装书,说:“孩子,笔墨只是形骸,魂魄在字里行间呢。”我当时还有点懵,不就是画画吗,跟文字有什么关系?现在回过头来看,那句话简直是点醒了我这个糊涂蛋,它像一把钥匙,倏地一下,就把我眼前那扇紧闭的门给打开了。
那么,究竟是哪些书,能让人豁然开朗,感受到国画深沉的魅力呢?我来给你掰扯掰扯,这些年摸爬滚打,我私以为有几本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经典,它们就好像国画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基,不读,你根本无法理解那些大师笔下的乾坤。

首先,也是最古老、最迷人的一部,我想提一提宗炳的《画山水序》。你可别看它篇幅不长,薄薄几页,但里头讲的可是国画,尤其是山水画的“心法”。宗炳这人,他自己就是个艺术家,而且是身残志坚的那种。他躺在床上,却让僮仆把画好的山水画挂在墙上,盯着看,嘴里念念有词:“此是卧游。”他说的“畅神”,那种在画中逍遥游弋,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,你读了才能明白,原来我们画画,不是为了复制现实,而是要“以形媚道”,通过笔墨,去体验、去表达一种生命的大自在。我记得第一次读到“望秋云,神飞扬;临春风,思浩荡”时,心头就是一颤,仿佛瞬间被醍醐灌顶,明白了画的意义远不止于画本身,它是一种精神寄托,一份生命体验的浓缩。那种感觉,怎么说呢,就像你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与古人对话的窗口,窥见了他们对宇宙、对生命的深刻洞察。
接着,郭熙、郭思父子的《林泉高致》也是绕不开的。这本书可就更具体了,它不仅谈精神,也谈技巧,是实践者案头不可或缺的指南。尤其是它对“三远”理论的阐述——高远、深远、平远,简直是国画构图的精髓。我那会儿画山水老是觉得画面死板,没有纵深感,直到反复研读《林泉高致》,才渐渐领悟到这“三远”不仅是空间的处理手法,更是一种意境的营造。高远让人仰望,气势磅礴;深远使人幽思,曲径通幽;平远则让人心旷神怡,胸襟开阔。它告诉你,画一座山,不仅仅是画它的形状,更要画出它的“势”,它的“韵”,它的“气”。书中还提到四时山水,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笔墨去表现山川的晴晦、风雨、雪雾。读着读着,你就会发现,原来古人观察自然如此细致入微,他们的画笔,不仅仅是画工具,更是他们观照世界的眼睛。每次出去写生,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郭熙笔下那些鲜活的理论,它们不再是死板的文字,而是活生生的指导,让你在山林溪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“高致”。
再往后,邓椿的《画继》也值得一读。这本书不像前两本那么纯粹讲理论,它更像是一部画史笔记,记录了宋代很多画家的生平、轶事和他们的创作特点。你可能会觉得,这跟理论有啥关系?但恰恰是这些鲜活的故事和品评,让你看到了理论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。你会看到不同画家对同一理论的不同理解和实践,你会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,国画的风格是如何演变,画家的地位是如何变化的。读它,就像是走进一个古老的画廊,听着一位博学的导游给你讲述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。它能拓宽你的视野,让你明白国画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,而是充满了各种流派和争论,让你对文人画的兴起有更直观的感受。
说到文人画,那就不得不提董其昌的《画禅室随笔》了。这位大佬,他的理论影响深远,但也极具争议。他提出了“南北宗”的说法,把中国绘画史分为南宗(文人画)和北宗(院体画),尊南贬北。老实说,一开始读他的东西,我心里是有点抵触的,觉得他未免太武断。但不得不承认,他的理论体系非常完整,对笔墨、对气韵、对意境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他强调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强调书卷气对画家的重要性。虽然他的一些论断现在看来可能有些偏颇,甚至影响了后世对某些画派的评价,但他的“以书入画”,强调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的思想,仍然是指导我们理解和实践国画不可或缺的钥匙。可以说,不了解董其昌,你就很难理解明清以来文人画的走向。他的文字有时晦涩,有时又充满哲理,需要你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,去思考,去甄别。
当然,仅仅停留在古人的理论是不够的。我们生活在当下,就得看看近现代的大家们,他们是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理论的。
潘天寿先生的《潘天寿画论》,或者说他的画论集,那真是每一位国画学习者都该好好研读的。潘老先生的理论体系非常严谨,他强调“骨气”,强调“格局”。他的画,笔墨雄健,构图奇绝,而他的理论,则为我们解析了他创作背后的思考。他力主国画要“拉开距离”,不能跟西画走得太近,要有自己的民族风骨。他对“一味西化”的担忧,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。他的画论,不仅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,更是结合现代审美和时代精神的创新。读潘老的理论,你会感受到一位国画大师对民族文化的那份深沉的爱和责任。他告诉我,画画不仅仅是技艺,更是一种文化担当,一种精神传承。
再有,黄宾虹老先生的画论,那更是高深莫测,却又让人魂牵梦萦。他的“五笔七墨”理论,简直是国画笔墨技法的巅峰总结,也是我这些年一直苦苦追寻的“内功心法”。什么“平、圆、留、重、变”五笔,“浓、淡、干、湿、焦、宿、渍”七墨,听起来好像很简单,但真要能运用自如,画出他那种“浑厚华滋”的意境,那真是需要一辈子的功夫。我一开始读他的画论,常常是云里雾里,觉得玄之又玄。后来慢慢地,通过自己的实践,再回过头来品读,才发现字里行间都是真知灼见,都是他在自然中千锤百炼出来的经验。他强调“内美”,就是画的内在美,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漂亮。这种“内美”的追求,是国画精神的核心。他的理论,让我学会了不再仅仅满足于画得“像”,而是去追求画面的“气韵生动”,追求那种笔墨间流淌出来的生命力。这是从形到神的飞跃,是需要时间沉淀和心领神会的。
还有李可染先生的《李可染论画》。李老先生的理论和实践是结合得最紧密的。他那句“采一炼十”,简直是我的座右铭。他强调“师古人,师造化”,也就是既要学习传统,又要深入生活,去感受自然。他的山水画,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,又兼具南方山水的秀润,笔墨厚重而富有光感。他的理论告诉我,传统不是死的教条,而是活的源泉;写生也不是简单的描摹,而是提炼和创造。他的文字,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份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命的赤诚。
当然了,除了这些理论巨著,一些更偏向于技法入门但又蕴含深刻哲理的书籍,比如《芥子园画谱》,虽然看起来是范本,但其序言和一些概述性的文字,同样是理解国画的敲门砖。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山水、花鸟、人物画的画法,对于初学者来说,是最好的入门和技法指引。
我想说的是,这些书啊,它们不是你读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。它们更像是老朋友,需要你反复地去品味,去揣摩。尤其是当你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瓶颈,或者对某个问题困惑不解的时候,你再回头去翻看,往往就会有新的发现,新的领悟。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,简直是笔墨无法形容的。
所以,如果你问我哪些国画理论书籍值得推荐,我可能会告诉你上面这些,但我更想强调的是,阅读理论绝不是为了背诵条条框框。它是一种修行,一种对话。是让你的心,你的眼,你的手,都能在古人的智慧中得到滋养。它让你画的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物象,更是你对生命、对自然的理解,以及你独一无二的精神面貌。记住,书画同源,理论是实践的灵魂,实践是理论的身体。二者不可偏废,并行不悖,方能成就大境界。拿起笔,也翻开书,在纸上和字里行间,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,却又轻盈无比的,东方美学的魅力吧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72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