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咱们今天不搞那些虚的,就掰扯掰扯,一个真心想入门,想咂摸出点真味儿的人,到底该怎么选书。这路,我替你趟过,坑,也替你踩了不少。
第一站,也是最重要的一站:打地基。

你别上来就想着学算卦,别总琢磨着哪个爻动了是什么意思。那叫“术”,不是“道”。根基不稳,学什么都是空中楼阁。我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,上来就买了一本号称“断事如神”的书,对着卦辞爻辞一通瞎套,结果呢?除了把自己搞得神神叨叨,一无所获。
所以,我用血泪经验告诉你,入门第一本,请直走去找傅佩荣的《解读易经》。
为什么是它?因为傅教授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:把哲学还给《易经》。他不会跟你扯那些玄之又玄的神仙故事,也不会动不动就跳到算命解卦的路子上。他就是老老实实地,一个卦一个卦地给你讲,这个卦的卦象是什么,卦辞爻辞在说什么,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辨。
读这本书的感觉,就像是回到了高中课堂,遇到了一位特别会讲课的语文老师。他把一篇艰涩的古文,揉开了,掰碎了,用你听得懂的语言,告诉你孔子当年是怎么理解乾卦的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。他会告诉你,《易经》首先是一部“忧患之书”,是古人在天地之间感到不安,寻求安身立命之道时写下的。
这本书最大的好处,就是正本清源。它能帮你建立一个极其稳固的“易学观”:《易经》的核心是德行,是智慧,是让你看清事物变化的规律,从而做出更优选择的工具,而不是一本宿命论的密码本。把这本书读透了,你再去看市面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书,心里就有了一杆秤,能分清哪个是真金,哪个是镀金的铁。
第二站,开始有点意思了:登堂入室。
傅佩荣的书让你“入门”了,你知道了《周易》不是什么牛鬼蛇神。接下来,你想知道得更多,想了解它汪洋恣肆的一面,想感受那种贯通三教、纵横古今的魅力。
这时候,就该请出一位绕不开的大佬了:南怀瑾先生。
他的书,主要是两本:《易经杂说》和《易经系传别讲》。
读南老的书,你得换个姿势。不能像读教科书那样正襟危坐。你得沏上一壶茶,找个舒服的椅子,感觉就像在听一个学识渊博的老爷子天南海北地“侃大山”。
南老的风格,那是真的“杂”。他讲着讲着《易经》,可能就串到了《论语》,又从《论语》跳到了佛家的禅宗公案,再引一段道家的丹经。你一开始可能会觉得,这老爷子怎么这么能跑题?但你听下去,会发现他所有的“跑题”最后都能被他给拉回来,而且拉得特别巧妙,让你恍然大悟:哦,原来这几个看似不相干的道理,根子上是通的!
这就是南怀瑾的厉害之处。他不是在“注释”《易经》,他是在“活用”《易经》。他把《易经》的智慧掰开揉碎,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,从做人处事到历史兴衰,无所不包。读他的书,你得到的不仅仅是易学知识,更是一种宏大的文化视野。那种感觉,简直是醍醐灌顶。
当然,也要说清楚,南老的讲述里夹杂着他个人的理解和发挥,有些地方在严谨的考据派看来或许不那么“纯粹”。但对于一个想要领略《易经》精神内核和文化魅力的人来说,这绝对是一场思想的盛宴。
第三站,硬核玩家的挑战:溯源考古。
如果你是个考据癖,或者你对《周易》的兴趣已经浓厚到想知道它最原始、最质朴的样貌,那前面两位的书可能就满足不了你了。你需要更“硬”的东西。
这时候,我推荐两位学者的书,但丑话说在前面,这个过程可能相当枯燥,甚至有点劝退。
一本是高亨的《周易古经今注》。高亨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。他这本书,基本上就是拿着放大镜和手术刀在研究《周易》。他会告诉你,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是什么样,在金文里怎么写,它的本义是什么,后来又是怎么引申的。
读这本书,你会发现《周易》很多卦爻辞,最开始的意思可能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完全不一样,它们可能只是单纯的占卜记录,记录着打仗、祭祀、婚姻等具体事件的吉凶。这本书会剥去后世附加的层层哲学外衣,让你看到一个最古老、最粗粝的《周易》。这感觉,就像在考古现场,亲手拂去一件青铜器上的泥土。虽然累,但那种接近历史真相的震撼感,无可替代。
另一本可以配合着看的是李镜池的《周易探源》,也是从训诂、考据的角度出发,去探寻《周易》的本源。这两本书,是给那些真正想做学问的人准备的。
第四站,实用主义者的工具箱:占筮之门。
我知道,很多人学《周易》,最终还是想知道怎么用它来占卜。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,占筮本身就是《易经》最古老的功能之一。
但讲占筮的书,坑最多。所以我只推荐一本最稳妥,最不容易跑偏的:黄寿祺、张善文合著的《周易译注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)。
这本书好在哪?全面、严谨、中正。它每一卦都包含了原文、注释、译文、解读,还附上了古代各家各派的代表性观点,比如王弼怎么说,程颐怎么看,朱熹又是什么观点。
最关键的是,在每一爻的解读里,它都会包含“象数”和“义理”两个层面的分析。既告诉你从占筮角度看,这一爻的吉凶悔吝,也告诉你从哲学智慧层面,这一爻教给我们什么道理。这就非常难得了。它没有完全倒向占卜的神秘主义,也没有彻底抛弃《易经》的实用功能。
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本详尽的参考词典。当你自己起了一卦,不知道怎么解的时候,去翻这本书,它能给你提供一个最可靠、最全面的参照系。
终点站,也是新的起点:回归原典。
所有的书,都只是拐杖,是地图。最终,你还是要自己去爬那座山。这座山,就是《周易》的原典。
当你把前面的书都看得差不多了,心里有底了,就一定要去挑战读原典。推荐两个版本:汉代王弼注、唐代孔颖达疏的《周易正义》,以及宋代朱熹的《周易本义》。
前者是“义理派”的巅峰之作,后者是“象数派”的集大成者。直接去啃这两个大部头,那感觉,嘿,真不一样。一开始可能一个字都看不懂,但结合你之前积累的知识,一个字一个字地查,一句一句地琢磨,当你终于靠自己的力量“啃”下来一个卦,搞懂了一爻,那种成就感,是读任何解读类书籍都无法比拟的。
那才是真正把《周易》读进了自己的骨血里。
说到底,学《易》之路,没有捷径。书只是路标,真正的风景,在你亲自上路之后,在你每一次占问、每一次思考、每一次将它的智慧用于自己的人生抉择时,才会慢慢显现。《周易》不是一本摆在书架上装点门面的古董,它应该成为一个可以时时与之对话的老朋友,一面可以时时审视自己的镜子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7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