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哪些java书籍推荐
今天不想搞那些虚头巴脑的,直接聊点实在的,都是我这些年在代码堆里摸爬滚打,一本一本啃下来、扔掉、又捡回来的干货。顺序很重要,别乱来。
第一阶段:把地基打牢,别飘
刚上路,最忌讳的就是好高骛远,天天嘴里念叨着并发、JVM、分布式,结果连个 equals 和 hashCode 都说不明白,那不是扯淡嘛。这个阶段,你的目标只有一个:稳。

《Java核心技术 卷I:基础知识》
对,就是这本大部头,像块砖头一样。别嫌它厚,也别信那些花里胡哨的速成教程。这本书就是你的内功心法,是你的“马步”。它的好,不在于辞藻多华丽,而在于扎实、全面、没有废话。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,压根就没想让你“轻松”学会,他就是想把Java这门语言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,掰开了、揉碎了,清清楚楚地放在你面前。
从基本语法、面向对象(这部分讲得尤其透彻,比很多大学老师都强),到接口、Lambda表达式、异常处理……它会带着你一步一个脚印。你看这本书的过程,可能有点枯燥,但绝对是打地基最稳妥的方式。别跳着看,一章一章地啃,把代码都敲一遍。敲完,你对Java的理解,就不是那种“看过视频”的浮于表面的理解了。这是系统性知识的构建,是地基里的钢筋。至于卷II,等你把卷I吃透了,想搞图形界面、网络编程这些的时候再去看不迟。
第二阶段:开眼,知道什么叫“好代码”
地基有了,你现在能写出“可以运行”的代码了。但“可以运行”和“好”之间,隔着一条马里亚纳海沟。这时候,你需要一位大师在你耳边叨叨,告诉你怎么写才对,怎么写才优雅,怎么写才地道。
《Effective Java》(第三版)
这本书,怎么夸都不过分。如果说《核心技术》是教你“怎么做”,那《Effective Java》就是教你“怎么做得更好”。它不是一本教科书,更像是一本武林秘籍,每一条“item”都是一位绝顶高手(作者Joshua Bloch,Google的首席Java架构师)毕生功力的结晶。
这本书你不能像看小说一样看。正确的姿势是,泡杯茶,打开你的IDE,看一条,就去实践一条。比如,它会告诉你用静态工厂方法代替构造器有什么好处,遇到多个构造器参数时要考虑使用构建器(Builder模式),覆盖equals时总要覆盖hashCode……这些点,单独看可能觉得“哦,原来是这样”,但当你把这几十条建议融入你的日常编码,你的代码质量会发生肉眼可见的质变。
我跟你说,这本书是需要反复读的。工作一年读,工作三年读,工作五年再读,每次都有新的感悟。它就像一面镜子,能照出你代码里的各种“坏味道”。面试的时候,你能把这本书里的几条原则信手拈来,面试官看你的眼神都会不一样。这玩意儿,是程序员的“品味”。
第三阶段:深入骨髓,理解运行的本质
好了,你现在既会写代码,也知道怎么写好代码了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你写的 new User() ,在内存里到底是个什么鬼样子?JVM是怎么把它回收掉的? synchronized 这个关键字,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?
当你开始琢磨这些问题时,恭喜你,你已经不满足于当一个“API调用工程师”了。
《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: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》(第三版)
这本书,是国内Java开发者绕不过去的一座山,也是一座宝库。作者周志明,人称“Z神”。这本书彻底打开了Java的黑盒子,让你从一个使用者,变成一个理解者。
看这本书的感觉,我形容一下:就像你天天开车,有一天突然有人给了你一份这辆车的完整设计图和引擎工作原理图。从此,你听声音就知道哪个零件可能松了,你看尾气就知道燃烧是不是充分。你对这台机器的掌控感,完全提升了一个维度。
内存区域、垃圾收集器(从CMS到G1、ZGC)、类加载机制、字节码……这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名词,这本书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和实例给你讲得明明白白。特别是GC部分,当年我就是靠着这本书,定位了一个线上服务的内存泄漏问题,那种成就感,现在还记得。
这本书有一定难度,别指望一遍看懂。看不懂就放一放,过段时间再看。但你必须得看,这是你从初中级走向高级、乃至资深的最重要的敲门砖。不理解JVM,你对Java的理解永远是“皮肤级”的。
《Java并发编程实战》
如果说JVM是Java的“内脏”,那并发就是Java的“神经系统”,复杂、精妙,又极其容易出问题。
这本书,就是并发领域的《圣经》。真的,一点不夸张。书有点老,但里面的思想和原理至今没有过时。它系统地讲解了线程安全、锁、并发容器、线程池、JMM(Java内存模型)等等所有你需要在并发世界里活下去的必备知识。
读这本书之前,我写多线程代码基本靠“感觉”和 synchronized 一把梭。读完之后,我才明白什么是“发布”、什么是“逸出”,才知道 volatile 并不能保证原子性,才理解了 happen-before 原则的精妙。这本书给你的,是一整套在并发环境下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。
这本书很难,比JVM那本还难。很多概念非常抽象,需要你静下心来反复琢磨。但只要你啃下来了,以后再遇到并发问题,你的脑子里就不再是一团浆糊,而是一张清晰的地图。你知道哪里有坑,知道该用什么工具去解决问题。这本书,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分水岭。
第四阶段:从“工”到“匠”,追求卓越
到了这个阶段,你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高手了。但技术之路,永无止境。除了深度,我们还需要广度,需要一些软件工程的“道”。
《重构 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》(第二版)
这本书不是纯Java书,但它用Java作为示例语言。它讲的是一种手艺。我们大部分时间,都不是在写全新的代码,而是在修改、维护、扩展前人(或者几个月前的自己)留下的“遗产”。如何把一坨乱麻般的代码,梳理得井井有条,同时不破坏原有的功能?这就是重构的艺术。
这本书牛逼的地方在于,它不只给你讲理论,它给你一个详尽的“重构手法清单”。比如“提炼函数”、“移动字段”、“用多态取代条件表达式”。每一种手法都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和动机。它教会你如何小步快跑、安全地改进代码,如何识别代码中的“坏味道”。
这本书,能培养你的代码洁癖和工程素养。它让你明白,好的软件不是一蹴而就的,是持续演进和打磨出来的。
《设计模式: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》 & 《Head First 设计模式》
设计模式这东西,又爱又恨。GoF那本四人帮的《设计模式》,是开山鼻祖,但写得跟学术论文似的,非常劝退。所以,我强烈建议你先看《Head First 设计模式》。
这本书用一种极其有趣、诙谐的方式,把23种经典设计模式给你讲得活灵活现。什么策略模式、观察者模式、装饰者模式,你看完就像听了个精彩的故事,印象深刻。
等你用《Head First》入了门,对各种模式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,再回头去翻阅GoF那本“砖头书”。这时候,你就能体会到它的严谨和精妙了。把它当成一本字典或者参考手册,在你需要解决特定设计问题的时候,去查阅,去品味。
记住,学设计模式不是为了炫技,不是为了把代码搞得花里胡哨。它的本质,是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、应对特定场景的“最优解”,是工程师之间沟通的“黑话”。
书单到这里,差不多了。别贪多,贪多嚼不烂。技术书籍不是小说,每一本都值得你花上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消化、吸收、实践。
最后扯句闲话,书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最好的学习方式,永远是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,然后回到代码中去验证你的答案。祝你在Java这条路上,走得远,也走得稳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69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