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这问题挺让我头疼的。市面上的茶书,汗牛充栋,但真正能把人领进门的,不多。更多的是把你引到沟里去——要么是故弄玄虚,要么是干巴巴的知识罗列,看完跟没看一样,茶还是那杯苦水。
很多人一上来,就奔着那些“大部头”去了。比如陆羽的《茶经》。名字听着就镇得住场子,茶之圣典嘛。我劝你,别。千万别。不是说《茶经》不好,它是我们所有爱茶人的根,是源头。但它更像是一篇“博士论文”和“产品说明书”的结合体,用古奥的文字,记录了唐代制茶、煮茶的工艺和器具。你一个现代人,连书里写的“风炉”“筥”“漉水囊”是啥玩意儿都得查半天,怎么可能体会到喝茶的乐趣?我个人觉得,上来就啃《茶经》原文,大概率会从入门到放弃。把它当成一本“圣经”供起来,时而去翻阅,感受一下历史的厚重感,挺好。但指望它带你入门,路子走偏了。

那到底从哪儿开始?
我的建议是,先别管那些操作层面的东西,先去感受茶的“精神内核”。把审美和意境建立起来,你再去琢’磨手法,事半功倍。所以,我首推的,永远是那本薄薄的小册子——冈仓天心的《茶之書》(The Book of Tea)。
这本书简直是个奇迹。一个日本人,在一百多年前,用英文写就。它不是一本操作手册,更像是一篇散文诗,冈仓天心用他那枝横跨东西方文化语境的笔,把茶这件事,从一个东方审美的至高点上,轻飘飘地、又极有分量地,讲给了整个世界听。他谈的不是怎么泡,而是为什么喝。他从茶里看到了道,看到了禅,看到了“不完美”中的美,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侘寂(Wabi-sabi)美学。
读这本书的时候,你不会有任何压力。你会跟着他的思绪,从一片茶叶,看到整个宇宙。你会明白,茶室为什么那么小,器物为什么那么朴素,那些繁复的礼节背后,藏着怎样一颗“于日常中发现伟大”的谦卑之心。它像一把钥匙,帮你打开的不是一扇通往“茶艺大师”的门,而是一扇通往“审美生活”的门。看完这本书,你再端起手中的那杯茶,滋味,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有了这层审美打底,我们再来看“术”的层面。
如果你的兴趣点偏向于日本茶道那套严谨、肃穆的仪式感,那么有两本书,是绕不开的。
一本是森下典子的《日日是好日》。这本书太有名了,还被拍成了电影。但电影跟书比起来,还是差了口气。书里那种细腻的、涓涓细流般的感受,是影像很难完全传达的。作者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“笨学生”开始,学了二十多年的茶道。她把那些年里,在茶室中的每一个细节、每一次感受,都写得活灵活现。
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,它告诉你茶道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艺术,它就是生活本身。是通过“形而下”的重复练习——怎么折叠怀纸,怎么用柄勺取水,怎么擦拭一个茶罐——最终通往“形而上”的内心安宁。书里有句话我印象极深,大概意思是,很多事情,不需要“懂”,你只需要去做,做着做着,自然就懂了。这就是茶道“知行合一”的精髓。它把“一期一会”这个被说烂了的词,用最朴素、最真实的方式,重新还给了你。读它,你会觉得特别亲切,仿佛自己也跟着作者,在那个小小的茶室里,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。
另一本,则是关于茶道集大成者——千利休的书。关于他的书很多,但我不太推荐直接去看那些纯理论研究的。我更喜欢从故事入手,比如山本兼一的《利休にたずねよ》(可以找找中文译本,《寻访千利休》)。这是一本小说,但它把千利休的美学世界和精神风骨,描摹得入木三分。它会让你理解,为什么一个茶人,能拥有与天下霸主丰臣秀吉分庭抗礼的底气。他的美,是一种极致的削减,一种在寂静中蕴含雷霆万钧的力量。这本书能让你隔着几百年,感受到那位茶圣的呼吸。看完小说,你再去看那些关于千利-休美学理念的分析文章,就会有血有肉,不再是空洞的词汇。
当然,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根。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,跟日本茶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。日本茶道更“内向”,是做减法,追求精神性的极致。而中国茶艺更“外放”,是做加法,讲究的是活泼、是变化、是“和而不同”的趣味。
想了解中国茶,我推荐从台湾作家的书入手。他们的文字普遍有种温润的质感,不那么燥。比如周渝先生的《工夫茶》,就把潮汕工夫茶那套冲泡程式的来龙去脉、精神内涵,讲得特别透彻。他不是简单地教你“关公巡城”“韩信点兵”,而是告诉你,为什么是这个流程,每一个动作背后的道理是什么。这本书能帮你建立起一套非常正统、扎实的中国茶冲泡逻辑。
还有一位李曙韵老师,她的书,比如《茶味的初相》,文字优美,图片精良,更侧重于茶席美学和茶事生活。她的文字有一种魔力,能把一场茶会写得活色生香,仿佛你能闻到那碗茶汤里氤氲的热气,感受到茶室里微尘在光柱中浮动的宁静。对于想提升自己茶事审美和格调的朋友,她的书非常有启发。
如果,你已经不满足于这些“入门”和“进阶”读物,想往更深的地方探究。
那么,可以开始看一些“专题类”的书了。比如,专门讲紫砂壶的,专门讲普洱茶的,专门讲宋代点茶的。这个阶段,选择就非常个人化了。但有个原则,尽量选择那些有扎实研究基础、被圈内公认的作者的书,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“畅销书”。比如你想了解普洱,可以去找找邓时海先生的著作,虽然有些观点有争议,但绝对是绕不开的里程碑。
最后,我想说,所有的书,都只是地图。它们告诉你路上可能会有什么风景,可能会有什么岔路口。但路,终究要靠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。最好的茶书,永远是那本能让你立刻放下书本,去烧一壶水,为自己认认真真泡一杯茶的书。
你手中的那碗茶汤,才是最终的答案。所有的文字,最终都要在你的味蕾和鼻腔里,得到验证。所以,去看书吧,但别忘了,更重要的是,去喝茶。在无数次的冲泡、品饮、甚至泡砸了的经验里,你会慢慢找到属于你自己的“茶之道”。那将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你的,独一无二的宝藏。
本文由用户 好好学习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5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