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医学院的生活就是穿着白大褂,在窗明几净的实验室里优雅地操作,或者在图书馆里,阳光洒在摊开的《奈特人体解剖图谱》上,岁月静好?别傻了。真实的情况是,你会被海啸一样的信息淹没,被一摞摞比砖头还厚的教科书压得喘不过气,每一本都像是一份签了就不能反悔的卖身契。
所以,如果你的问题是“考试前该看什么书”,那答案很简单:看你们学校老师划的重点,看教学大纲指定的那些“大部头”。比如《格氏解剖学》,那不是书,是用来垫桌脚或者防身的圣物;比如《哈里森内科学》,你要是能背下来一半,临床上就能横着走。这些书,是你的武器库,是你的安身立命之本。它们是冰冷的,客观的,没有感情的知识集合体。你必须啃,一个字一个字地啃,像蚂蚁啃骨头一样,哪怕枯燥到想把头往墙上撞。这是基本功,没得商量。

但是,一码归一码。如果你的问题是,想成为一个“好医生”,而不仅仅是一个行走的医学数据库,那我要跟你聊的,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。教科书教你的是“病”,但治的是“人”,这中间的鸿沟,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。
想填上这道沟,你得看点“闲书”。
第一本,我摁着你的头也要让你看的,是阿图·葛文德(Atul Gawande)的《最好的告别》(Being Mortal)。这本书,应该列为所有医学生的必修课,甚至应该在入学第一天就发给你。它会把你对医学那种“战胜一切疾病”的英雄主义幻想,打得粉碎。我们学了那么多尖端技术,那么多复杂手术,目的到底是什么?是延长生命,还是保证生命的质量?这本书不给你答案,它只是把一个个真实、撕裂、充满无奈却又温情的故事扔给你,逼着你去想。看完之后,你再面对临终的病人,面对那些家属含泪又充满期待的眼睛,你可能会更懂得如何开口,如何做一个“有温度”的决定,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“技术工”。
然后,如果你胆子够大,心脏够强,去读那本传说中的“黑皮书”——塞缪尔·谢姆(Samuel Shem)的《上帝的宠儿》(The House of God)。这本书,怎么说呢?它就是医学界的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,充满了愤怒、荒诞、黑色幽默和彻头彻尾的脏话。它会把你从象牙塔里一脚踹出去,让你看到临床实习医生最真实、最疲惫、最不堪的一面。那些无休止的值班,那些奇葩的病人,那些官僚的制度,那些让你怀疑人生的瞬间……它很“丧”,甚至很“政治不正确”,但它真实得可怕。很多前辈医生看完都说,这就是自己的青春。它能让你提前排毒,提前建立心理防线,让你知道,当你觉得全世界都疯了的时候,别怕,你不是一个人。
等你被上面那本书摧残得差不多了,就该用保罗·卡拉尼什(Paul Kalanithi)的《当呼吸化为空气》(When Breath Becomes Air)来治愈一下。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神经外科医生在生命尽头写下的绝唱。这本书的震撼之处在于,作者同时拥有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。他用最冷静的头脑解剖自己的病情,又用最滚烫的文字书写对生命的热爱与恐惧。你会看到,当医生自己变成病人,那些曾经挂在嘴边的统计数据、生存率、治疗方案,会变得多么苍白无力。这本书教给你的,不是医学知识,而是同理心。它让你明白,你面前的每一个病人,都有和你我一样鲜活的人生,有他们的爱、他们的怕、他们的不舍。
这三本书,在我看来,构成了一个医学生人文精神的“铁三角”。一个教你思考医学的边界,一个让你直面行业的残酷,一个让你触摸生命的核心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?早着呢。
临床思维的培养,光靠背书是没用的。我强烈推荐一本稍微“野”一点的书,杰罗姆·格普曼(Jerome Groopman)的《你的身体是怎样工作的》(How Doctors Think)。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“临床推理小说”,作者通过大量案例,剖析了医生诊断过程中的思维陷阱、直觉判断和认知偏见。它告诉你,误诊是怎么发生的,为什么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也会犯错。读这本书,就像有一个前辈在你耳边絮絮叨叨,告诉你哪里有坑,哪里要小心。这能让你在未来的工作中,少走很多弯路,对自己的判断多一份审慎和反思。
除此之外,我还想塞给你一些“私货”。
可以去看看欧文·亚隆(Irvin D. Yalom)的书,比如《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》。别以为你是外科医生就不用看心理学,大错特错!跟病人沟通、跟家属谈话、甚至跟同事相处,处处都是心理战。亚隆的书写得像故事,充满了智慧和洞见,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人性,学会倾听。
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,去翻翻医学史。看看人类是如何在蒙昧和黑暗中,一步步与瘟疫、疾病搏斗至今的。比如讲透析发展史的《血流之间》,讲癌症斗争史的《众病之王》。了解历史,会让你对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敬畏,也会让你在面对挫折时,多一份从容和耐心。
最后,我想说,学医的人,最需要读的,其实是医学之外的书。
去读小说,读诗歌,读哲学,去看画展,去听音乐会。为什么?因为医学到最后,面对的是复杂的人性,是生命的无常,是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。这些东西,教科书里没有。只有当你的人文素养足够深厚,你的内心世界足够丰盈,你才能在日复一日的高压、琐碎、甚至丑恶中,守住那份初心,不至于变得麻木和异化。
你得记住,你首先是一个“人”,然后才是一个“医生”。你的病人需要的,也不仅仅是一个修理身体的工匠,更是一个能够理解他们痛苦、分担他们恐惧的、活生生的人。
所以,别再问该看什么书了。把那些该死的教科书啃完,然后,去读一切能让你更像一个“人”的书。
本文由用户 大王 上传分享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联系我们(点这里联系)处理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365yunshebao.com/book/6476.html